四、临床表现
(一)脑病表现
肝性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智能损害、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根据症状、体征轻重可分为四级。神经系统体征表现为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可出现踝阵挛、扑击样震颤。有的患者作怪脸、眨眼睛,可出现吸吮等初级反射。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锥体束征。严重时有阵发性惊厥。晚期神经反射消失,全身呈弛缓状态。肝性脑病如不及时治疗,尤其Ⅲ、Ⅳ级重度患者,神经损害常不可逆,症状、体征则持续存在。脑电图上可出现异常的δ波率,两侧同时出现高电压的慢波。脑电图是一项较敏感的检查方法,但并不特异。
肝性脑病的起病、病程、表现因病因、诱因和病理基础不一而异。暴发性肝炎患者可在数日内进入昏迷,可不经过Ⅰ、Ⅱ级,预后差。肝硬化晚期消化道大出血或伴严重感染时,病情发展也很迅速。而门-腔吻合术后或门体侧支循环广泛形成时,可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性木僵。
(二)肝病表现
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减退、衰竭,伴有门脉高压症。前者常表现有黄疸、肝臭、出血倾向等。门脉高压症表现为门-体侧支循环形成,腹水,脾大,脾功能亢进。有些患者有门—体吻合术史。
(三)其他
包括各种基础疾病以及肝病的并发症的表现,后者如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原发性腹膜炎、严重的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等。它们可以成为肝性脑病的诱因,或在肝性脑病中同时出现。
五、诊断
很难说某种临床表现或某项实验室检查能确定肝性脑病。所以,肝性脑病的诊断是基于有进行性肝病,有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又除外了其他引起神经异常的各种病因而作出的。
首先要确定有无脑病存在。即患者有无意识、精神异常和神经肌肉的异常表现。脑电图为较敏感的检查,可显示异常改变。如果有脑病,则要明确是否为肝性脑病。或者说肝病患者出现有关的神经系统症状时,要进一步明确是否有脑病和肝性脑病。肝功能减退、衰竭和门脉高压往往提示肝病为脑病的病因。有的患者脑病表现突出,但无明显的肝病病史和表现,而目前常用的肝功能试验与肝实质损害的严重性相关较差,这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在各项肝功能检查中,SGOT、SGPT以及BSP试验为较敏感的试验,凝血酶原时间、血清白蛋白和胆红素常可反应肝病的严重性。有人认为测血浆凝血因子Ⅱ、Ⅶ、Ⅹ,或结合血清白蛋白为最有用的肝功能损害的指标。提示肝病而致代谢紊乱的检查有测血氨、血清BCAA/AAA比例、脑脊液谷氨酰胺、α-酮戊二酸浓度等。其他调查是为了除外其他脑病,例如BUN、血糖、电解质等。重度低钠或低镁血症可出现类似于脑病的表现,应予注意。进而要明确肝性脑病的临床分级、急或慢性,调查了解肝性脑病的诱因和肝病的病因,估计各脏器的功能状态,以便及时处理、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
六、治疗
对肝性脑病应早期诊断、及时处理。肝性脑病的治疗是综合性、多环节的。
(一)去除诱因
许多肝性脑病有明确的诱因,这些诱因可增加血氨、其他含氮物质以及毒物的水平,促使肝性脑病的发生。因此,控制这些诱因常可有效地制止肝性脑病的发展。例如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后可发展成肝性脑病,积极止血、纠正贫血、避免输库存血、清除肠道积血等可以制止肝性脑病的发生。合并感染时,肝功能恶化,可促发肝性脑病,而感染的临床表现可很不典型,故要警惕。对躁动的患者,主要是治疗肝性脑病,应避免使用镇静剂,尤其是苯巴比妥类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二)营养支持治疗、改善肝细胞功能
肝性脑病患者往往食欲不振,或已处于昏迷状态,不能进食,仅靠一般的静脉输液远远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1.饮食
应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禁蛋白质,至少3天。随着病情改善,可给蛋白质20g/d,并逐渐增加至30~50g/d,以选择牛奶、奶酪、植物蛋白为佳。每日热量不低于6278~8371kJ。可少量多次鼻饲或经中心静脉予肠道外营养。每日葡萄糖总量可达300~400g。
随着前列腺癌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精准诊断与分层治疗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多...[详细]
综合治疗的必要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需要多模式、多学科的综合治疗策略。结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