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物质接触人体或进入人体后,与体液和组织相互作用,破坏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状态或死亡,这一过程称为中毒。小儿急性中毒多发生在婴幼儿至学龄前期,是儿科急诊的常见疾病之一。小儿中毒与成人中毒相比没有职业影响,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多为急性中毒。小儿接触如食物、环境中的有毒动植物、工农业的化学药品、医疗药品、生活中使用的消毒防腐剂、杀虫剂和去污剂等都可能导致中毒。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儿中毒的种类也在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植物中毒占小儿中毒原因的第1位,因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植物中毒已明显减少,而药物中毒增多,伴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多种化学物品中毒、农药中毒比较多见。在生活经历方面,由于小儿年幼无知,好奇心强,缺乏生活经验,不能辨别有毒或无毒,易发生中毒。造成小儿中毒的主要原因为误食毒物,加之小儿机体尚未发育完善,易受毒物的损伤,因此中毒症状较成人重。家长或保育人员疏忽,医务人员粗心大意,哺喂人员不注意卫生,也是造成小儿中毒的重要原因。
[诊断程序]
步骤一 是不是急性中毒?→重要诊断线索
起病突然,又不能用其他疾病满意解释时,如不明原因的行为异常、嗜睡、昏迷、抽搐、瞳孔改变;呕吐、腹泻、黄疸、紫绀等;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呼吸抑制、肺水肿等呼吸循环衰竭,低血压和休克等。或同一家庭、同一集体儿童单位有多人同时起病、症状相似时;或多器官受累,有明显意识改变而诊断不明者应怀疑中毒。
步骤二 确诊的重要依据
临床表现有下列情况时均应怀疑中毒:集体同时或先后发病,症状相似;病史不明,症状与体征不符,不能用一种病解释;多器官受累或意识明显变化,而诊断不明者;经治疗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患儿具有某种中毒的迹象。
根据常见特殊中毒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明确诊断:
1.有大汗、流涎、瞳孔缩小、肌震颤、胆碱酯酶活力降低等胆碱能危象时,可诊断有机磷类化合物中毒;
2.严重紫绀、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增高、红细胞中出现赫恩滋(Heinz)小体时,可诊断硝基化合物中毒;
3.呼吸缓慢,甚者1-2次/分钟,伴昏迷,针尖样瞳孔,可诊断为阿片类中毒;
4.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增高,可诊断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临床常见的中毒有很多,除应详细询问病史外,还要注意有重要诊断意义的中毒特征
临床表现 中毒种类
呼气、呕吐物有特殊气味
蒜臭味 有机磷、无机磷、砷、硒、碲、铊等
硫臭味 含硫化合物
杏仁味 含氰甙及氰酸类
异味 煤油、乙醇、碳酸、煤酚(来苏儿)、烟草、有机氯、氨水、乙醚等
干渴,皮肤无汗 阿托品类、磷化锌
流涎、大汗 有机磷、毒蕈、砷、汞、野芹、有机氯、水杨酸盐、吡唑酮类
颜面及皮肤潮红 阿托品类、醇类、烟草酸、甲状腺素、血管扩张药
口唇和面颊樱桃红色 一氧化碳、氰化物等
皮肤紫蓝无呼吸困难 酮类、苯胺类、磺胺类、非那西丁等硫红蛋白血症:含硫化物
呼吸困难无明显紫绀 一氧化碳、氰甙及氰酸、砷、汞
幻听、幻视、乱语、癫狂 阿托品类、氯丙嗪、异丙嗪、毒蕈、乙醇、樟脑、大麻等
见光部位水肿 植物日光性皮炎
瞳孔扩大 阿托品类、安非他明、可卡因、多睡丹、甲醇、铅、山莨菪碱、氨茶碱等。
瞳孔缩小 有机磷、毒蕈、麻醉剂、新斯的明(初扩大,后缩小)、巴比妥类(有时扩大)
脱发 铊、砷、麦角、环磷酰胺
失明 一氧化碳、氯仿、奎宁、甲醇、绵马
色视 山道年、洋地黄、大麻、绵马
心动过缓,心律紊乱 洋地黄、夹竹桃、蟾蜍、锑、奎宁、钡
肺水肿 有机磷、毒蕈、安妥、毒气吸入、氨以及淹溺等
肌肉震颤、抽动 有机磷、滴滴涕、氯丹、钡汞、烟喊、异烟肼、巴比妥类
肌肉麻痹 肉毒杆菌、河豚、蛇咬、野芹、乌头、钩吻
尿绿蓝色 亚甲蓝、酚、麝香草酚、水杨酸苯酯等
↓
确诊的其他依据
有条件时应采集患儿呕吐物或胃内容物、血、尿、便、可疑的含毒物品或剩余毒物进行毒物鉴定,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作有关的特异性化验检查,如疑为有机磷中毒可做血胆碱酯酶测定等。必要时对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进行检查和测定。
↓
确诊急性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