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7.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 孙一奎《赤水玄珠》--------
8.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9.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
--------近代 冉雪峰--------
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
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灵枢·终始篇》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清·叶天士
阴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
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
——清·王三尊《医权初编》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
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脱》华岫云按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阴症似乎阳,清之必毙;
阳症似乎阴,温之必亡。
——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
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怋.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针灸大成>>
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鲁迅
李汉彪师傅传草药辨认秘诀
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治红.
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酱拨毒功.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灵枢·营卫生会篇》
中医辨证
辨舌質可驗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淺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
病不應脈,當思其病;脈不應病,當思其脈;藥
不應病,當思其藥。
--------清.杭世駿--------
證雖重而門類明白者,不須診脈亦可議方,證雖
輕而題目未定者,必須仔細察脈。
--------明.李榳《醫學入門》--------
濕病在表,一身盡痛;濕病在裏,一身不痛。
--------明.汪昂《醫方集解》--------
熱在上焦,咽乾口糜;熱在中焦,心煩口渴;熱
在下焦,便秘溺赤。
--------明.李榳《醫學入門》--------
凡病氣重,則小便必澀;病氣蘇,則便溺漸通。
--------清.程杏軒《醫述》--------
衛虛則外寒而栗,營虛則內熱而咳;營虛則咳傷
肺而唾腥;衛虛則寒入脾而吐涎沫。
-------《醫述》--------
逢節發病,必非議補之時。
--------清.陸九芝《世補齋醫書》--------
脈病人不病則病重,人病脈不病則病輕。
--------清.王孟英《王氏醫案譯注》--------
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須辨兼症,徐洄溪謂有一症
不具,即需審慎者,固難為見病治病、知常不知
變者道也。
--------清.費繩甫《孟河費氏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