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
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张锡纯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止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
辨标本于隐微之际;
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
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__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
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怪病是痰,十居***。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宝辉《医医小草》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喻昌《寓意草》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周学海《读医随笔》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程杏轩《杏轩医案》
1.人之所病疾病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 扁鹊 见《医述》--------
2.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 孙思邈--------
3.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金 张子和《儒门事亲 卷十四治病》--------
4.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元 朱震亨《局方发挥》--------
5.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
6.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 刘仕廉《医学集成》--------
7.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8.医之事岂易言哉?非讨论而悉其源,无以施临证之功,非临证而着其效,无以验讨论之力,二者未至,不足言医也。
--------清 张文燮《医效秘传 张序》--------
9.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10.《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茍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1.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2.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茍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3.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4.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面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5.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6.大凡名家亦有偏处。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两家对待,各具至理。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