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务情感 > 中医名言集锦(2)

中医名言集锦(2)

2010-12-16 14:26 阅读:7360 来源:爱爱医论坛 作者:大*勒 责任编辑:大弥勒
[导读] 中医历史悠久,这些中医名言都是经过了历史的淘洗沉淀下来的。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
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癥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也;
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癥瘕类》
癥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癥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