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重症征候介绍(4)
2010-11-02 14:44
阅读:9881
来源:好医生论坛
作者:水**南
责任编辑:水北天南
[导读] 以下是对儿科常见重症征候的介绍,相信对于奋斗在医疗前线的工作人员会有帮助,因为儿科患者是一个特殊的团体,因此也更加考验了医生的技术。
3. 在没有治疗条件或用药后仍不能控制的情况下,需要尽快将患儿转运到上级医院。在转运途中,要保持患儿颈部的舒展,特别要注意防止无意中捂住患儿的口鼻导致窒息。
急性腹泻处理要点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与平时排便次数相比)和(或)粪便性状改变(稠度降低、稀便、水样便或脓血便),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全球性多发病,也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儿童腹泻多为病程在2周以内的急性腹泻。绝大多数患儿系非感染性原因或病毒感染所致,给予一般对症治疗,尤其是预防和纠正电解质紊乱,数日即可逐渐痊愈。某些细菌性肠炎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应根据临床特点合理选用。
对于病程为2周~2个月的迁延性腹泻和病程>2个月的慢性腹泻患儿,应建议家长转诊。
诊断步骤
1.根据病程分析,患儿是急性腹泻还是迁延性或慢性腹泻。急性腹泻大多数为饮食不当或肠道感染所致。慢性腹泻的病因复杂,不同的年龄病因不一。
2.对于急性腹泻,首先应考虑急性肠道感染,也应注意是否存在其他系统(尤其是呼吸道)感染。还应甄别是否存在喂养问题,比如喂养过多,添加辅食过多过快等。还要注意腹泻是否与某种食物有关,如牛奶、鱼类或豆类等,以排除过敏性肠病。
3.在排除非感染性因素后,一般可考虑急性感染性腹泻。还应根据大便性状、发病季节及患儿的一般情况等,对致病病原作出初步判断。秋冬季节婴幼儿腹泻,大便呈蛋花汤样或水样,就可初步断定为轮状病毒肠炎。如果是在夏季,患儿大便呈脓血便,就应注意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可能。长期应用抗生素的患儿若突然出现腹泻,大便呈**样,就可能患了真菌性肠炎。
病案 11个月的乐乐每天拉稀水样便5~8次,每次大便量也多。奶奶认为孩子越吃越拉,于是决定给他禁食,口服抗生素消炎。但乐乐症状并未减轻,还出现了尿少、眼窝凹陷等脱水表现,精神萎靡不振,只好赶紧到医院治疗。经补液和药物治疗,乐乐很快好转,3天后就出院了。
病案分析 民间对急性腹泻有采用禁食、饥饿疗法的说法,这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急性腹泻时,患儿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并没有完全消失,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仍可达到正常的60%~90%。较长时间的饥饿不仅不利于患儿营养的维持,而且影响肠黏膜的修复和更新,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使免疫力下降,容易继发感染。因此,婴幼儿腹泻不宜禁食,而应采用合理继续饮食的原则。
秋季腹泻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使用抗菌药治疗不仅无效,反而能加重肠道菌群紊乱。事实上,70%左右的婴幼儿急性腹泻为非感染因素、病毒感染或非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无需抗菌药治疗。只有在发生侵袭性细菌感染,例如痢疾、沙门氏菌感染、部分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等,有明显脓血便时,才需要给予抗菌药治疗。
治疗原则
概括起来,急性腹泻的治疗原则为:调整饮食,控制感染,预防和纠正脱水,预防并发症。
1.调整饮食。母乳喂养儿应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儿可喂等量米汤、稀释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由米汤、粥、面条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对于呕吐重的患儿,可暂时禁食4~6小时(但不禁水),待好转后继续喂食。
2.预防和纠正脱水。脱水往往是急性腹泻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液体疗法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
轻度脱水 可用口服液量50~80ml/kg,中度脱水80~l00ml/kg,并在8~12小时将累积损失量补足。脱水纠正后,可将余量用等量水稀释,按病情需要随意口服。对于早期症状不重的患儿,应指导其合理服用。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新生儿腹泻和有明显呕吐、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儿,不宜采用口服补液。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