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业交流 >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侧方淋巴结清扫分析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侧方淋巴结清扫分析

2025-07-22 16:43 阅读:152 来源:爱爱医 作者:谢宁 责任编辑:点滴管
[导读] 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居高不下。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局部肿瘤浸润至T3/T4或区域淋巴结转移),根治性手术是核心治疗手段。近年来,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成为主流术式,但侧方淋巴结清扫仍是争议焦点。

引言

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居高不下。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局部肿瘤浸润至T3/T4或区域淋巴结转移),根治性手术是核心治疗手段。近年来,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成为主流术式,但侧方淋巴结清扫(Later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LLND)仍是争议焦点。日本《大肠癌治疗指南》推荐对低位直肠癌(肿瘤下缘距肛缘≤5cm)合并侧方淋巴结转移高风险患者行LLND,而欧美指南则更倾向于新辅助放化疗后直接根治性切除。如何在遵循指南的同时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制定精准手术方案,是普外科医生面临的挑战。本文结合一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病例,系统分析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LLND的决策依据、操作要点及术后管理策略,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病例资料

患者男,73岁,因“便血2月余”入院。

病例特点:自诉于近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便血,每日2-3次,呈鲜红色,量不多,可见白色冻子,无明显头晕乏力,无呕血,稍腹痛,无明显头痛,无胸闷、心悸无呼吸困难等症状。当时在家未予任何处理,为求进一步诊治,于今日急来我院就诊,门诊以“便血查因”收住我科,本次起病来,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夜间睡眠差,小便通畅。

病史:既往病史不详。否认“肝炎”、“伤寒”、“结核”等传染病病史,无外伤、手术史,无药物、食物及其他过敏史,无输血史、献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体征:T:37.2℃, P:78次/分,R:20次/分,Bp:138/82mmHg。双肺呼吸音清,无啰音,心界不大,心率78次/分,律齐,心音可,无附加音及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腹平软,未见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双肾区无叩痛,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肛门指检:肛门边缘平整,未见外痔皮赘,肛门指捡:扪及拒肛门约6--8cm处直肠前壁菜花样肿块,质硬,压痛,退出后指套有血迹。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6.8×10?/L,Hb 135g/L,PLT 220×10?/L,生化: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肿瘤标志物:CEA 8.2ng/ml(↑,正常<5ng/ml),CA19-9 25U/ml(正常)。

影像学检查

盆腔增强MRI:直肠下段环周肿物(T3期,浸润至直肠系膜外),肿瘤下缘距肛缘8cm,双侧髂内淋巴结肿大(最大直径1.2cm),考虑转移可能;腹部CT:肝脏、肺未见转移灶。

诊疗经过

第一阶段:术前评估与MDT讨论——确定手术方案

患者术前需明确肿瘤分期、侧方淋巴结转移风险及手术可行性。多学科团队(MDT)包括普外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共同参与讨论。

关键评估点

肿瘤分期:盆腔MRI示T3期(浸润至直肠系膜外),双侧髂内淋巴结肿大(直径>1cm),临床分期cT3N+M0。

侧方淋巴结转移风险:肿瘤下缘距肛缘约8cm、髂内淋巴结肿大(MRI示信号不均,考虑转移)、CEA轻度升高(8.2ng/ml)

手术可行性: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新辅助放化疗禁忌证,但需权衡LLND的获益与风险(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风险)。

MDT决策

患者为中低位直肠癌(cT3N+M0),侧方淋巴结转移风险高(MRI示髂内淋巴结肿大),符合日本指南推荐的LLND指征。

考虑到新辅助放化疗可能缩小肿瘤体积但无法消除侧方淋巴结转移(尤其髂内淋巴结),决定直接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双侧LLND。

第二阶段:手术实施——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双侧LLND的关键技术

患者完善术前准备后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Dixon术式)+双侧LLND",手术分以下关键步骤:

手术入路与解剖暴露

体位:患者取头低足高30°,改良截石位。

Trocar布局:脐部穿刺建立气腹(压力12~14mmHg),置入10mm Trocar作为观察孔;左右麦氏点及左右侧腹(脐水平)分别置入5mm/12mm Trocar作为操作孔。

关键解剖标志:

Toldt白线:切开侧腹膜,游离乙状结肠系膜。

Denonvilliers筋膜:沿此筋膜前间隙分离直肠前壁,避免损伤前列腺/阴道后壁。

髂血管分叉:识别髂内动脉、髂外动脉及闭孔神经。

直肠癌根治术(Dixon术式)

肠系膜下动脉离断:于根部结扎离断肠系膜下动脉(保留左结肠动脉),清扫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No.253)。

肠系膜下静脉离断:于根部结扎离断肠系膜下静脉。

直肠系膜全切除(TME):沿直肠系膜筋膜(TME筋膜)锐性分离直肠系膜,确保远端切缘≥2cm(本例肿瘤下缘距肛缘4cm,实际切除远端直肠约5cm)。

直肠游离:从骶前间隙向下游离直肠至肛提肌水平,注意保护双侧输尿管及生殖血管。

双侧LLND(重点:髂内淋巴结清扫)

外侧入路:从髂血管分叉处开始,沿髂外动脉向内侧分离,显露髂内动脉主干。                                                                    

内侧入路:从膀胱侧间隙(直肠侧方)向头侧分离,与外侧入路汇合。


关键清扫范围:

髂内动脉周围淋巴结(No.263):包括闭孔淋巴结(No.263d)、髂内淋巴结(No.263p)。

闭孔神经周围淋巴结:沿闭孔神经表面分离,避免损伤神经(本例采用"神经保留技术",完整保留闭孔神经)。

髂内静脉周围淋巴结:注意避免损伤髂内静脉(本例采用"静脉悬吊法",用纱布条悬吊静脉,减少出血风险)。

肠道重建

行Dixon术式(直肠-乙状结肠端端吻合),吻合口距肛缘约5cm(确保肛门功能)。

吻合后经肛门置入肛管(直径1cm)支撑吻合口,减少吻合口瘘风险。

第三阶段:术后管理——并发症预防与功能保护

术后管理重点包括:排尿功能监测、性功能评估、吻合口瘘预防及早期康复。

排尿功能监测

尿管留置:术后保留尿管5天,每日夹闭尿管训练膀胱功能(每2~3小时开放1次)。

自主排尿评估:拔除尿管后观察患者能否自行排尿(本例术后第6天顺利拔除尿管,排尿功能正常)。

性功能评估

术前基线评估:患者术前性功能正常(IIEF-5评分22分)。

术后随访:术后1个月复查IIEF-5评分18分(轻度下降,可能与手术创伤及心理因素相关),予心理疏导及PDE5抑制剂(西地那非50mg prn)辅助治疗。

吻合口瘘预防

肛管支撑:经肛门置入肛管(直径1cm)至吻合口上方,持续引流肠液(减少吻合口张力)。

禁食与肠外营养:术后禁食5天,静脉输注肠外营养(复方氨基酸1.5g/kg/d、中长链脂肪乳1g/kg/d)。

吻合口血供评估:术中确认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后,乙状结肠残端血供良好(颜色红润、搏动正常)。

早期康复

活动:术后第1天开始床边坐位(每日3次,每次30分钟),术后第3天扶行(每日2次,每次10分钟)。

饮食:术后第5天开始进流质饮食(米汤→稀粥),逐步过渡至半流质饮食。

第四阶段:随访——明确分期与长期预后

随访计划

术后2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血常规、生化、CEA/CA19-9、胸腹盆CT)。

术后5年内每年复查1次肠镜(监测吻合口及肠道新发病灶)。

讨论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LLND的争议与决策依据

LLND是直肠癌手术的难点与争议焦点。日本《大肠癌治疗指南》推荐对低位直肠癌(肿瘤下缘距肛缘≤5cm)合并侧方淋巴结转移高风险患者行LLND(证据等级ⅠA);而欧美指南(NCCN)则更倾向于新辅助放化疗后直接根治性切除(认为LLND可能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本例患者的决策依据包括:

肿瘤位置:肿瘤下缘距肛缘4cm(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风险高。

影像学证据:盆腔MRI示双侧髂内淋巴结肿大(直径>1cm),信号不均(考虑转移)。

指南推荐:日本指南明确指出低位直肠癌合并髂内淋巴结肿大需行LLND。

LLND的操作要点与关键技术

1、解剖层面:Toldt白线与Denonvilliers筋膜

Toldt白线是乙状结肠系膜与侧腹膜的天然分界线,沿此线分离可进入直肠侧方间隙(避免损伤输尿管及生殖血管)。

Denonvilliers筋膜是直肠前壁的重要解剖标志,沿此筋膜前间隙分离可保护前列腺/阴道后壁(本例采用"筋膜间分离技术",完整保留Denonvilliers筋膜)。

2、髂内淋巴结清扫:神经保留与静脉保护

神经保留技术:闭孔神经位于髂内动脉外侧,清扫时需紧贴髂内动脉分离(避免损伤神经)。

静脉保护技术:髂内静脉位于髂内动脉内侧,采用"静脉悬吊法"(纱布条悬吊静脉)可减少出血风险(本例术中出血量<100ml)。

个人临床经验总结

1、术前MRI+MDT讨论是LLND决策的核心

对于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前需常规行盆腔增强MRI评估侧方淋巴结状态(重点观察髂内淋巴结大小、信号均匀性);MDT讨论可综合肿瘤分期、患者意愿及手术风险,制定个体化方案(如本例直接行LLND而非新辅助放化疗)。

2、解剖层面优先是LLND安全的关键

沿Toldt白线与Denonvilliers筋膜分离可显著降低术中并发症(如输尿管损伤、性功能障碍);清扫髂内淋巴结时需紧贴血管分离(避免损伤闭孔神经及髂内静脉)。

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侧方淋巴结清扫(LLND)是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其决策需基于肿瘤分期、影像学特征及指南推荐。通过术前精准评估(MRI+MDT)、术中精细操作(解剖层面优先+神经血管保护)及术后规范管理(功能监测+辅助治疗),可实现肿瘤根治与功能保护的双重目标。临床医生需在遵循指南的同时结合患者个体情况,为患者提供最优化的治疗方案。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