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心血管内科医学进展 > DNA甲基化在动脉粥状硬化中的关键作用

DNA甲基化在动脉粥状硬化中的关键作用

2014-05-30 16:13 阅读:1210 来源:生物通 责任编辑:潘乐乐
[导读] 2014年5月27日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血流模式的紊乱,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中的基因发生持久的表观遗传学改变,而这些变化可导致动脉粥状硬化。研究结果阐释了为什么良好血流模式的保护作用(有氧运动可促进这种作用

    2014年5月27日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血流模式的紊乱,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中的基因发生持久的表观遗传学改变,而这些变化可导致动脉粥状硬化。研究结果阐释了为什么良好血流模式的保护作用(有氧运动可促进这种作用)能够长期持续。DNA发生的表观遗传学变化是一种化学修饰,会影响附近的基因是否有可能被打开或关闭。

    动脉粥状硬化是动脉中脂肪和炎性细胞的逐渐积聚,这一过程可以导致心脏病和中风。动脉的弯曲和由此产生的血流紊乱,会影响动脉粥状硬化斑块将在哪里发展。乔治亚理工大学和埃默里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生物医学工程教授Hanjoong Jo和他的同事们开发出一种模型,可让他们快速了解紊乱血流的炎症性作用。

    Jo指出:“这项新的研究表明,血流紊乱可引起表观遗传学变化,而这些变化会导致动脉粥状硬化。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都知道,动脉斑块倾向于在动脉的弯曲和分支部位发展,但我们的实验结果证明,紊乱的血流实际上会引发动脉粥状硬化,存在高胆固醇这样的危险因素。”

    尽管血流模式在动脉粥状硬化中的重要性已经得以证实,在小鼠模型中我们可以用一种中断DNA甲基化(一个表观遗传学变化,往往会关闭基因)过程的药物来进行阻断。Jo的研究小组已经确定了几个基因,这几个基因在血流紊乱情况下会关闭,在某种程度上这需要DNA甲基化。一些这样的基因,可能是动脉粥状硬化治疗的新靶标。

    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Jessilyn Dunn和Haiwei Qiu、博士后Soyeon Kim。

    在Jo实验室的小鼠模型中,存在高脂肪饮食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单方面限制其三支颈动脉中血流。在2010年发表于《Blood》的一篇论文中,他们指出,血流紊乱所诱导的一个基因是DNMT1,该基因编码一个DNA甲基转移酶。

    DNMT1可进行DNA甲基化——DNA的表观遗传学修饰。DNA甲基化的变化,对细胞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如血液、肌肉或骨骼)和癌症发展都非常的重要。

    Dunn和她的同事发现,利用现在治疗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一种药物5-aza-2'-deoxycytidine,可以阻止小鼠模型中的动脉粥状硬化斑块形成。

    Jo称:“虽然我们不能预见在临床上利用5-aza治疗动脉粥状硬化,但我们的结果揭示出了潜在的治疗靶标。”

    他指出,一个更广泛的含义是,改善血流模式(例如通过有氧运动),可以对血管中的基因表达产生持久的影响。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