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视角 > 疼痛也是种“病

疼痛也是种“病

2016-02-27 20:44 阅读:1644 来源:三维解剖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谢嘉
[导读] 10月19日到23日是中国镇痛周(每年10月的第三周,是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确定的中国镇痛周,而周一更是世界疼痛日)。疼痛已被现代医学列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而癌痛则是其中种类最多、类型最全、机制最复杂的一种,也是最容易被忽

  

  10月19日到23日是中国镇痛周(每年10月的第三周,是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确定的“中国镇痛周”,而周一更是“世界疼痛日”)。疼痛已被现代医学列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而癌痛则是其中种类最多、类型最全、机制最复杂的一种,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临床常见问题。故,疼痛学专家和学者都认为,不明原因的疼痛应查明病因。而对晚期癌症患者来说,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需要接受个体化除痛治疗。

    统计资料显示,90%的癌症患者会疼痛,约70%癌痛患者因未接受规范化除痛治疗只能默默忍受巨大痛苦,我国每天遭受癌痛折磨者达上百万,其中30%至45%属于严重疼痛。

    很多癌痛患者都认为**是最好的除痛方法,不少临床疼痛科和肿瘤科医生面对患者的巨大痛苦也会开**针止痛。由于易耐药、镇痛时间短、副作用大,**止痛效果有时不理想。

    一般认为,刚开始通过**使用**等麻醉镇痛药时,血药浓度会很快提高,镇痛效果会很明显。但多次使用后,过高的血药浓度会使患者迅速耐药,镇痛效果越来越差。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对于癌痛,口服药物和皮肤贴剂可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持续镇痛效果好,耐药几率低,更方便、安全。

    临床上有很多癌痛患者认为**是会使人成瘾的***,不愿意口服**片。事实上,人在癌痛病理状态下和正常状态下,使用**产生的效果完全不同。癌痛患者有强烈疼痛,使用**后期镇痛效力充分发挥,不会产生精神上的“**”感。而大量临床研究显示,癌痛患者因使用**止痛而“成瘾”的情况发生几率不足万分之四。

    由于癌痛的原因多样、性质复杂,临床上不少重度癌痛患者在最后即使大量增加**使用量,仍然收效甚微,这时需要借助微创介入技术。所谓微创介入治疗,是在影响设备引导下,采用靶向穿刺技术,局部毁损引起疼痛的神经来消除疼痛。

    除痛治疗是个性化的,癌症患者在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疼痛严重时,应该同步接受癌痛治疗。相关科室医生的建议,癌症患者有权放弃治疗,但不能放弃疼痛治疗。除痛治疗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使他们有尊严地走完人生。

    【解析疼痛的“秘密”】没有人喜欢疼痛,因为它实在是太难受了。无数人都是在生病后,感受到病痛的折磨,才开始感慨,无病无痛是多么可贵的一件事。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疼痛并不都是“坏东西”,它的初衷可能是要“保护”你;而在所有疼痛里,又属“夜间痛”最为危险,你信吗?

    疼痛的“初衷”是保护

    对于疼痛,人人都恨不得能将其完全丢掉,所有疼痛科医生的目标,也都是让自己的患者能告别疼痛,轻松生活。但如果真从疼痛的“最初”来论,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为了保护人类而产生的。疼痛跟呼吸、脉搏、体温、血压一样,是人类的第5大生命体征。而它对于人体来说也有自己的独特作用,那就是“预警”,甚至是“保护”.疼痛其实是身体的警告,它首先是要告诉你,你的身体出现问题,甚至遭遇了严重危险,需要尽快就医。比如心绞痛,其实是在第一时间提醒你,你要尽快吃药、就医,你的身体已经出问题了。再比如你的脚扭了一下,受伤了。此时疼痛不仅再提醒你就医,还限制了你的行动,这其实也是一种对机体的保护。免得你带伤继续乱跑,结果伤上加伤。不过,这种保护预警机制在急性疼痛上体现得更明显,而当疼痛超过一定的程度和时间后,它一定会给患者带来身心双方的巨大创伤。因此只要有疼痛就该就医,不仅治疗疾病,还要治疗疼痛。

    夜间痛“是最凶险的疼痛

    疼痛分类有很多种,有急性疼痛、慢性疼痛;有外伤引起的疼痛,也有内科疾病带来的疼痛; 有伤害感受性疼痛,也有神经病理性疼痛……而在各式各样、形形**的疼痛里,有一种疼痛让疼痛科医生特别警觉。这就是夜间疼痛,特别是夜间静息痛。通俗来说白天你跑来跑去,疼痛感觉并不明显;而当你夜里躺着不动的时候,疼痛却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烈。如果你发现自己出现这种疼痛,那么请千万一定要尽快就医。因为这种疼痛背后可能隐藏了一个很可怕的秘密:肿瘤。癌痛(肿瘤疼痛)无疑是各位疼痛中极为严重的一种。首先,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患者延误越久,生存机会就越小;其次,肿瘤疼痛本身也非常严重,许多肿瘤患者到最后因为疼痛太过剧烈,无法睡眠,无法进食,甚至失去了生存下去的意愿——因为实在太痛苦了,而它的治疗也并不轻松。关于要如何及早发现肿瘤,这话题有点大。不过程志祥提醒,总在夜间发生的静息痛,却很容易和恶性肿瘤挂钩。因为许多常见疼痛都表现为活动时加重,休息时减轻; 而肿瘤引起的疼痛却以夜间痛更明显,甚至比白天更重,而且休息并不能缓解疼痛。这或许是因为,肿瘤引起的疼痛一直都在,在最初疼痛并不那么强烈时,白天我们忙于其他事务、注意力分散,所以可能不会太注意它;而夜间我们精神集中,疼痛感觉反而更清晰、突出。因此,虽然不是每个夜间疼痛患者都一定是肿瘤患者,但如果持续受到不明原因的夜间痛困扰,那么的确应该提高警惕,因为这可能是一个高危警报。如果在持续加重的夜间静息痛之外,还伴随比如出血、消瘦等症状,那么请务必尽快去医院排除肿瘤的可能性。

    好睡眠能缓解和减轻疼痛

    疼痛会带来很多问题,人们听过”疼得走不了路“、”疼得吃不下饭“、”疼得睡不着觉“等等,而这其中”疼得睡不着觉“可能是特别需要引起关注的一个问题。这不仅仅是因为”睡不着觉“会让人疲倦、沮丧,而是有最新研究显示,好好睡一觉本身对于疼痛来说,也有”治愈“效果。相反,睡不好本身则可能会引起甚至加重疼痛。大多数老年人去就医往往都是因为身体疼痛难忍,超过80%的老年人都会出现肌肉、骨骼或神经疼痛症状,这些症状日夜折磨着他们,疼痛部位的功能下降大大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国外研究发现,睡眠质量差是疼痛的主要诱发因子,如果患者睡眠不足、焦虑程度高,那么更会大大增加疼痛病的发作。相反,也有研究显示,只要得到了良好的睡眠,患者的身体也会更加活跃,疼痛感也会进一步减轻。这其实也可以算是疼痛三联征。在疼痛患者身上,疼痛、睡眠、情绪是环环相扣的。人们很容易理解,如果一个人又疼痛又焦虑,那么自然睡不好;或者一个人疼得夜夜无法入眠,那么疼痛和疲劳也会影响到他的情绪。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如果睡眠不足、情绪焦虑,反过来也会影响到当事人的”痛感“.

    疼痛和耐痛也可能遗传

    现已经知道,很多健康问题都和遗传有关,而有研究者认为,疼痛与对疼痛的耐受力,也可能会遗传。这个观点是美国神经病学学会在其年会上提到的,在不同程度的慢性疼痛患者中,低痛感组中存在同一基因变异体的分布率比高痛感组高33%,而中痛感组人群普遍具有另外两种变体COMT和OPRK.不同疼痛组在基因变异上,存在明显的”抱团“倾向。对此,美国专家的观点,这为理解疼痛和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疼痛耐受程度的原因提供了一个客观方法。或者通俗来说,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你觉得疼人家不觉得疼,那就得看基因。这还只是一项比较前瞻的研究。对于为何每个人的疼痛感受会出现差异,这牵涉的因素很多,个人的性格、气质,从小接受的教育和经历,甚至整个群体的历史文化背景,都可能会影响到这一点。比如上面提到的,一个人的睡眠状况就可能会影响到对疼痛的感受,再比如一些生活中的经历和暗示也会对同一个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就好比给小孩子**,医护人员就发现,如果告诉孩子”有一点痛但并不太严重,你很勇敢一定能够承受“,那么大多数孩子就能耐受那种疼痛;相反,如果大人就表现得很紧张,让孩子受到不良暗示,那么孩子可能刚一挨针就大哭大闹,对这种疼痛完全无法耐受。不过,基因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让我们更好理解疼痛,并为医生找到一些新的治疗手段。

    年纪大了疼痛将不可回避 虽然人人都怕老,人人都怕病,但是很遗憾的是,当人们逐渐步入中老年后,慢性疼痛几乎成为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呢?老年人因为身体衰老,身体骨骼和软组织更容易发生劳损,并引起疼痛,甚至进展为一些损伤、疾病,那疼痛就更不可避免。此外,老年人容易发生的糖尿病、骨质疏松甚至肿瘤等疾病,也几乎无一例外地伴随疼痛症状。而且这些,大都是更为”磨人“的慢性疼痛。可以说,对于中年以后的人们来说,慢性疼痛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慢性疼痛定义为持续1个月以上(既往定义为3个月或半年)的疼痛,可引起情绪和心理紊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它不仅普遍存在于老年人群中,也是老年人一项重大健康问题,而且可以被***视为一类疾病。对于老年人来说,一旦出现慢性疼痛,要特别注意以下疼痛的鉴别,包括:癌痛与非癌痛,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和慢性腰部筋膜炎的疼痛,肩关节周围炎与颈椎病疼痛,骨性关节炎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的疼痛等。慢性疼痛不是衰老不可避免的,但是在老年人中实在过于常见,而且治疗起来远比青年人要复杂得多,需要进行准确的评估并利用多种学科知识和经验进行个体化、综合化、人性化、广泛化的治疗。而疼痛治疗和其他疾病一样,都是越早处理,治疗就越简单。相反,疼痛拖延过久,除了本身的痛苦外,疼痛机制也会变得更为复杂,治疗也会变得更加困难。这一点,市民一定要注意。

    虽然疼痛也是人体一大生命体征,但和呼吸、脉搏等不一样,它没有一个客观检测结果,而更多是一种”主观感受“.所以一种疼痛是否强烈,除了疼痛本身的因素外,还和当事人是否”耐痛“有关,而后者被医学上称之为疼痛阈值和疼痛敏感度。

    比如遭遇同样的创伤,疼痛阈值低、敏感度高的人会马上疼得大哭大叫,甚至痛苦到发生休克; 但如果疼痛阈值高、敏感度低的人,或许就觉得”咬咬牙还能忍得住“,神志依然清晰。

    不过,一个人的阈值和敏感度,并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如果一个人在得到良好休息、情绪平稳的时候,他的阈值和敏感度就可能会发生变化,让他对疼痛的感受变弱,也更能耐受;相反,在高度焦虑、身体疲劳的情况下,也可能让他对痛觉越发”敏感“,”痛者愈痛“.

    所以对于疼痛患者特别是慢性疼痛患者进行治疗时,医生会很注意他们睡眠质量的改善。因为这不仅是疼痛治疗的一个指标,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焦虑程度,本身也能起到进一步降低其疼痛感受的作用。而相反的情况则是一个恶性循环,可能会让患者越来越痛苦,疼痛越来越强烈。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