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项新近发表于《心理学前沿》的研究中,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Phillip Gerrans教授从现实检验能力的角度对这一精神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Gerrans教授指出,妄想和做梦均与现实检验能力的下降相关,而负责认知的脑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妄想被定义为一种被个体坚信不疑的非理性信念,即使存在强力的反面证据时依然如故。
通常情况下,大脑中存在“讲故事”的系统,可触发个体对于体验的叙述,而这一系统处于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回路的监管之下。当一个人感到头痛,他可能会“自动”地想,自己是不是得了脑部肿瘤。但在监管系统的作用下,这一想法在扩张延伸之前即被打消。
而当这一脑区的活动下降时,对于某些念头的挑战或修正作用随之减弱。“对于那些现实检验能力受损的个体来说,罹患脑瘤这一想法可能会持续存在,甚至被扩充细节及付诸行动。这些人可能被面临严重的精神问题,甚至对自己或他人造成威胁。”Gerrans教授称。
Gerrans教授认为,妄想与“监管”失常有关。
熟悉的面孔,生疏的感觉
在他的研究中,Gerrans教授将注意力聚焦于某些妄想,它们可以被熟悉感及生疏感所推动。其中,Capgras妄想正是被他解释为“双重妄想”中的一种。
Gerrans教授提到了一位男性患者。该患者经历了一场严重的头外伤。在医院治疗一年后,他回到了家中。然而,他虽然仍能辨认出家人的面孔,但却认为他们都被别人冒充了。
“家人的面孔明明是熟悉的,但他对于家人的感觉却很生疏。他头脑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使这一现象‘合情合理’。不管其他人如何苦口婆心地告诉他,家人还是原先的家人,但在患者心中,他们绝对是彻头彻尾的冒充者。”
Gerrans教授还提到了Fregoli妄想。与Capgras妄想不同,持有这一妄想的患者坚信自己被经过伪装的熟人所跟踪。Gerrans教授指出,陌生人触发了患者的熟悉感。
在某些更普通的情境下,个体可能经历不正常的熟悉感或生疏感。
比如似曾相识感,个体可能会感到一个新的地方或场景很熟悉;旧事如新感同样可能出现类似不一致的感觉:当个体处于某个他/她之前曾来过的地方,其感觉却很生疏。
“然而,对于现实检验能力受损的个体,这种感觉却不会导致妄想。”Gerrans教授指出。
飞跃妄想的泥淖
根据美国**精神卫生研究所的数据,在18岁及以上的美国人中,接近26.2%的人正受到某种精神障碍的困扰,其中有很多存在妄想症状。
Gerrans教授提出,加深对于现实检验能力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或有助于改善妄想患者的预后。
“将真相告知妄想患者似乎是徒劳的,我们需要新的方法。”
“这项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解释现实检验能力的实质,帮助患者走出或更好地处理这些妄想,使得这种思维障碍不再影响他们的生活。”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精神障碍。证据显示,精神科住院部...[详细]
PANSS-30、PANSS-14和PANSS-8 均不具有“可扩展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