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不转了”的传统医学模式被利益套牢难改变
事实上,医学界在30年前就已经意识到传统医学模式的弊端,当时有学者提出,采用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即加入人文科学、营养、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医学整体观,表现在实际工作上就是,更加重视临床和预防,此观点一出便广受认可。
然而,国内医学界却迟迟没有开启这扇被称为现代医学综合化的大门。
“旧的医学模式已经被利益套牢,很难改动。”大连医科大学教授赵明杰对记者说,“预防工作付出很大,但很难带来受益。”换言之,急功近利的管理者并不希望去做预防,而寄希望于“临床的病号多了,收入才能多起来”。
在三甲医院门诊科室,一般情况下,一位医生3个多小时内要看完40多位病人,平均花在一位病人身上的时间5分钟左右。“短短的三四分钟,病史都很难看完,怎么能瞧好病。”
就在上一周,何权瀛花了近一个小时看完一个病人。时间长,意味着可以更为全面的了解。有病人告诉他“自己胸闷”,最终查出来却是心血管出了问题,并非呼吸科的范畴。如果简单了解情况,误诊为呼吸问题,这位病人下次还会来,如此恶性循环,看不好,下次再来,最终成了“看病难”。
并非何权瀛资格老有“特权”,仅仅是由于医院对老大夫的考核量不大。但对年轻同事来说,“如果这么干了,就完不成任务,等于砸了自己的饭碗。”
不过,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因为面对诸如高血压、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冲击,传统的医学模式“越来越玩不转了”。用中国医科大学教授孙宝志的话说,传统医学手段三大法宝“杀菌灭虫、预防接种、药物手术”再也难以奏效。
以治疗肿瘤为例。何权瀛说,旧模式下的思路是,长了个肿瘤就一定要切掉,却很少考虑长肿瘤的原因所在,手术刀下去很简单,“但是这个地方切了,下一个地方可能又长了起来”,仍未将病根治。
去年年底,卫计委部长陈竺说,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造成的死亡率已经达到85%以上。一篇刊发在《全科护理》的论文则显示,在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占主流的当下,医疗确诊率只有70%左右,各种急诊的治疗成功率也只有近70%。
人们也渐渐承认,医学对机体的认识是有限的,很多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知其然却没有治疗手段。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亚药理学会和英国药理学会主办的澳-英联合药理...[详细]
2月28日,GW制药宣布美国FDA授予该公司用于治疗儿童Lennox-Ga...[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