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卫计委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的30%又集中在大医院。每年到大医院就诊的人群,有80%左右是在基层医院即可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这种状态,不仅苦了病人及家属,也苦了医务人员和医院。能不能少些人“扎堆”大医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拿深圳来说,据了解,目前深圳市各级医院其实都“潜伏”着大量名医,一些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甚至吸引了多国患者慕名求诊。如此高大上的医生却呈“潜伏”状,真是资源浪费。
今年深圳市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反应,在深圳大医院就诊的患者中,至少一半以上的病症可在社康中心解决。大医院一下子多出一倍的患者,出现“挤破头”“累垮医生”等“消化不良”的症状,何足为奇?
本可在家门口把病看好,一些患者却跑远路去大医院,还得支付相对更高的挂号费、检查费等费用,这似乎透露出“人傻钱多”的任性。且慢!如果患者明知社康中心或基层医院治自己的病不过是“小菜一碟”,却执意舍近求远,那的确让人费解。但患者在无法笃定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的情况下,选择评级更高、名头更响的大医院,又有何不妥?谁又敢拿自己当小白鼠?现在的问题是,市民对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的真实水平尚不清楚。因此,眼下要做的是全面、客观展示基层医疗机构的水准,而非徒然劝告市民少一些盲目、放胆让基层医疗机构去把脉施治。
毕竟,大多数市民看病还是有“名医情结”和“熟人情结”:看病必须找名医,而且要通过熟人打招呼,不然就不安。
既然基层医疗机构“藏”有名医,医疗水平在不断进步,相关机构就应当广而告之,让名医“香”起来,人气旺起来。把名医、专家团队、科室分类、特色专科门诊等实力要素好好晒一晒,让市民能够清楚而方便地了解,将能增强市民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从而利于实现“市民少跑腿,大医院拥堵减轻,基层医疗机构人气变旺”的多赢局面。
同时,分级诊疗也是缓解大医院压力的一个有效方法。要确保分级诊疗的顺利实施,除了改变市民就医观念,拉大医保价格差距(医保在基层提高报销比例,而在大院报销则降低比例)外,**还要加大力度投入基层医院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实力,重塑公众信心,逐步养成市民小病进社区的意识,不再盲目选择大医院。
各级医疗机构不断从增强医疗实力、扩大预约挂号范围等措施惠民、利民,构建和谐医院关系,医生和患者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换位思考,医疗行业一定会更加健康地发展!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