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的肾损害(3)
2011-02-22 16:59
阅读:8761
来源:医师网
作者:水**南
责任编辑:水北天南
[导读] 肾脏是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当今,随着肿瘤患者的日益增多,抗肿瘤药使用已越来越普遍,为此必须重视它们对肾的副作用
抗肿瘤抗生素
丝裂霉素(mitomycin)导致的肾损害主要是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发病率约为10%。其发病呈剂量依赖性,常发生于用药5~17个月,药物累积量超过60 mg时。临床呈典型的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表现,但是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多是其突出特点,提示体液免疫致病。本病无有效预防方法,避免药物累积量过大(最好不超过40 mg)很重要。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一旦发生,应及时停用丝裂霉素,给予血浆置换或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并配合应用类固醇激素,于此治疗后部分患者溶血及血小板减少可好转,肾功能可维持稳定;但是部分患者仍最终进入终末肾衰竭。
免疫治疗药
白介素-2(Interleukin-2)的一个严重副作用就是导致慢性系统性毛细血管漏综合征,这与白介素-2能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相关。在此情况下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含蛋白的血浆成分漏至组织间隙及体腔,一方面致成弥漫性皮下水肿、脏器间质水肿及胸、腹腔积液;另一方面又造成低蛋白血症、低血容量及低血压,最终诱发急性肾衰竭。对系统性毛细血管漏综合征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发病后应及时停用白介素-2。白介素-2的另一个肾毒性作用是诱发急性间质性肾炎。
α-干扰素(α-interferon)可能引起多种肾损害,包括:肾小球疾病(微小病变病、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等),患者出现蛋白尿(发生率为 15%~20%),甚至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出现急性肾衰竭,需要透析治疗;也有时出现急性间质性肾炎或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等。所以应用α- 干扰素治疗时要随时监测尿及肾功能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即应及时停药。
机体产生内源性毒物导致的肾损害
应用抗肿瘤药物化疗,特别是对白血病或淋巴瘤治疗时,体内大量肿瘤细胞坏死溶解,细胞核内核酸释放,嘌呤在体内代谢生成尿酸,可导致高尿酸血症,胞浆中磷及钾释放,可导致高磷血症、低钙血症及高钾血症,进而继发急性肾衰竭,它们被统称为肿瘤溶解综合征。
肿瘤溶解综合征的急性肾衰竭主要由高尿酸血症或(和)高磷血症引起。尿酸/尿酸盐可沉积于肾小管引起肾内梗阻,并毒性损伤肾小管,诱发急性肾衰竭;磷能形成磷酸钙沉积肾脏,也直接毒性损伤肾小管,导致急性肾衰竭发生。
该病重在预防,主要措施是进行水化,于化疗前后输注生理盐水促尿酸/尿酸盐及磷迅速经肾排除。另外,针对尿酸/尿酸盐还能采取如下措施:(1)服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使尿液pH达6.2~6.8),以增高尿酸/尿酸盐溶解度,防止沉积;(2)化疗前后服用别嘌呤醇抑制尿酸形成;(3)静脉滴注拉布立酶(rasburicase),此药是基因重组尿酸氧化酶,能氧化尿酸生成无害的尿囊素经肾排除。欧洲2001年、美国2002年已批准其上市,用于防止肿瘤溶解综合征的高尿酸血症。
肿瘤溶解综合征及急性肾衰竭一旦发生,就应及时给予透析治疗。透析不但能能清除体内尿毒素,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而且还能清除尿酸、磷等致病因素,帮助急性肾衰竭恢复。肿瘤溶解综合征导致的急性肾衰竭在积极治疗后常能完全恢复。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