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业交流 > 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关注等位性Q波(2)

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关注等位性Q波(2)

2011-02-22 14:10 阅读:7091 来源:医师网 作者:水**南 责任编辑:水北天南
[导读] 快速而准确的诊断手段与有效的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非常重要,近年人们对急性心肌梗死有了全新而透彻新的认识,诊断模式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心电图诊断:
  关注等位性Q波
  随着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模式的改变,人们对于心电图动态演变过程对诊断和评估急性心肌梗死的理解也在不断完善。继心电图病理性Q波和ST段改变之后,等位性 Q波的诊断意义和应用价值正越来越受到心血管医生的关注与重视。等位性Q波是指心肌梗死发生时,因各种原因导致体表心电图没有表现出典型的病理性Q波,而形成与病理性Q波意义相同的各种特征性心电图QRS波群改变。等位性Q 波的发生机制同坏死性Q 波,即发生梗死的心肌部分电活动消失,心室除极前10~30 ms位置心电向量背离该部位;不同的是,发生梗死的心肌范围小或深度浅,或多支血管阻塞引起较大面积的心肌梗死,但产生的梗死向量相互抵消掉一部分,因此仅形成Q波或QRS 波群改变。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等位性Q 波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常见。等位性Q波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胚胎性r波  胚胎性r波(embryonic r wave)是指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的QS波或病理性Q波后出现了面对探查电极的心肌除极向量,并形成了r波;心肌梗死后,坏死的心肌与顿抑的存活细胞的电活动均消失,而是形成背离心电图电极的向量,形成QS波。当顿抑的存活心肌的电活动恢复后,可形成面对心电图电极的向量,形成r波,多出现于胸前导联(图 1)。胚胎r波的出现说明患者存在存活的岛状细胞,通常提示临床预后较好。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