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发作性头痛,常为偏侧头痛,可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畏光、闪光等。
二、病因
未明,遗传最重要,但遗传规律不详。不能除外不完全外显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三、病理生理
偏头痛发作本身伴有颅内、外血管改变。直接测定脑血流发现,于头痛前期血管收缩,头痛期有皮质和颅外动脉的扩张和搏动增强。此两时期并非绝然分开。当有些皮质区血管扩张时,其他区血管仍在收缩。
偏头痛的先兆常为视觉变化,可能是由于枕叶皮质的缺血,并可能继以扩散的皮质抑制过程,此过程导致头痛发作期间的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于典型的发作中,先自视野中心开始一小灰暗点,扩大为周边有亮锯齿线的马蹄形灰白,名之为闪光暗点,一般需20~30min,扩及整个视野。
偏头痛发作的机理必须考虑到大血管扩张和局部或系统生化改变两者的联合效果,神经激肽控制局部的血管运动,是一种降低痛阈的扩血管剂。
于头痛发作期间,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加。血小板释放血清素,血小板内血清素减少而血浆内凝血球蛋白(thromboglobulin)增加。血清素自血小板释放出来,很快转换成5-羟吲哚醋酸而自尿中排出。血浆中血清素可能使脑血管床张力增高。血浆中血清素减少结果小动脉收缩而大动脉扩张。小动脉收缩产生脑组织缺血,也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此区内大血管的扩张和过高膨胀而致疼痛。但血清素使脑血管床张力增高这点缺乏证明,还有,偏头痛常是单侧性不好解释。
前列腺素E1能使从无偏头痛发作者促发其发作,而利血平能使有过偏头痛发作病人促其发作,故有人把偏头痛的生化改变归诸为前列腺素样物质的改变。
见于红酒的奶酪中的酪胺,能于易感者诱发偏头痛。一般认为饮食性偏头痛可能有种先天性代谢缺损,缺乏与硫酸盐结合的酶。
对偏头痛的生化机制虽已作深入研究,但迄今尚不清楚。
四、诊断
(一)典型偏头痛
头痛为反复发作性、周期性。家族和人格因素在其发病机理中颇重要。一般有前驱症状。视觉前驱症状包括暗点、闪光暗点、视野缺损和一过性弱视。头痛前期的前驱症状可能是短暂的、不恒定或不规则,一般为10~20min。视觉的前躯症状可能伴有受累枕叶EEG慢波。
50岁以上者眼型偏头痛发生率高。有时易被误诊为一过性脑供血不足、一过性黑朦。其一过性失明历时短暂(自几秒钟到5min),常为单眼,不伴闪光性暗点,其单眼视力丧失可以是完全或部分的,偶尔包括闪光幻觉或其他型暗点。另一方面,偏头痛老人可能有颈内动脉疾病,使之发现一过性单眼盲是极为重要的,眼内病和非细菌性动脉炎的发作性失明应作鉴别。有些偏头痛病人可同时有指和舌的感觉异常。于约20%成年病人,其头痛可能为双侧或在视和感觉障碍的同侧。其头痛常为一侧,搏动性,而后渐扩及头的其他部位。可有厌食、恶心、呕吐。经典偏头痛于偏头痛病人中约占10%。
随着前列腺癌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精准诊断与分层治疗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多...[详细]
综合治疗的必要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需要多模式、多学科的综合治疗策略。结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