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近在线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的研究显示,双相障碍 I 型患者部分脑区存在白质完整性下降,其中包括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胼胝体。并且,在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患者中,胼胝体白质完整性的下降最为显著。
在这项多中心的研究中,来自法国巴黎Henri Mondor–Albert Chenevier医院的Josselin Houenou及其合作者共招募了118名双相障碍 I 型患者及86名健康对照。研究者通过核磁共振检视了这些受试者已知的22组深部白质束的局部各向异性(FA)。
与对照相比,患者胼胝体体部及压部的FA显著下降,提示白质完整性的下降;左弓形纤维束前段及左扣带回长纤维同样如此。与先前的研究不同,本项研究发现患者及对照的右侧大脑半球没有明显区别。然而研究者也指出,他们以整个纤维束为单位计算FA,局灶性改变可能被忽略了。
各亚组平均总局部各向异性(GFA)比较,从左至右依次为:双相患者总体、对照、不伴精神病性症状(PF)的双相、伴PF的双相
另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对于57名既往曾有伴精神病性症状心境事件发作的患者而言,他们胼胝体白质完整性的下降更为突出,FA降低幅度更大。这一发现与年龄及性别无关,在校正当前存在的躁狂或混合症状、服用心境稳定剂状况及酒精滥用史等因素后仍然存在。当前服药状况及FA测定之间无相关性。
研究者指出,他们的发现支持以下观点,即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是该病的一种“相对的亚型”,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学特征。
在JAMA Psychiatry的随刊社论中,明尼苏达大学的Kathryn Cullen和Kelvin Lim指出:“这一发现验证了人们的直觉:精神症状更重,生物学异常往往也更重。”
Cullen及Lim在社论中还指出,该领域下一项需要做的工作是进一步理解这些发现在功能方面的相关性:这些异常与双相障碍病理生理学整体及其他部分是何关系;鉴于每个人所存在的特异性缺陷,我们能否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强化神经系统的容量,进而弥补这些异常所造成的后果。“
相关阅读:
妊娠期流感与子女双相障碍风险新解
双相障碍患者围产期须持续监测精神症状
双相障碍与酒精使用障碍存在共同遗传因素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精神障碍。证据显示,精神科住院部...[详细]
PANSS-30、PANSS-14和PANSS-8 均不具有“可扩展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