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历摘要
患者女,47岁,因“发作性眩晕一月余”来诊。患者于一月前夜间睡醒后突发头晕,视物旋转,不敢睁眼。此后经常出现平卧转头或低头时几秒钟后出现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每次发作1分钟内自行缓解,反复头晕、头胀数日,伴有恶心、呕吐,呈非喷射性,无肢体活动不灵,无耳鸣耳聋,无头痛,无意识障碍,无二便功能障碍。遂去外院神经科诊治。经查血常规、尿常规、血流变大致正常,肝功、肾功、血糖、血脂、电解质正常。心脏彩超:三尖瓣轻度反流,左心功能测定未见异常。颈部血管超声正常、头部平扫:1、脑MRI平扫未见异常。2、透明隔间腔。3、两侧筛窦及上颌窦轻度炎症。头部CTA、颈部CTA:1、两侧CCA分叉处非钙化斑块,轻度变窄。2、LA1段轻度狭窄。3、左侧小脑上动脉轻度狭窄。4、RP1段纤细,RPCoA开放。颈椎片示颈椎退行性变。
外院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周围神经病变”收入院。入院后给予“疏血通,三德通,银杏达莫,血栓通,小牛血,丁咯地尔,前列地尔”等药物改善循环、保护脑细胞等治疗,病情稍好转。于出院前一天再次出现发作性头晕,床旁转头及坐位转为平卧位时明显。患者来我院就诊。
患者自发病以来,眩晕不发作时精神、睡眠可;二便正常。
既往无“肝炎、结核”病史,无药物过敏史。生于本地,未到过疫区及牧区,无烟酒及其他特殊不良生活嗜好;无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36.4℃, P80次/分, R 20次/分, BP120/8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情语明,主动**,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淋巴结无肿大,眼睑无水肿,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无眼震及复视。耳鼻外观无异常,口唇无发绀,口角不歪,伸舌居中,颈软,无抵抗;甲状腺不大,无颈静脉怒张及颈动脉异常搏动,无血管杂音;胸廓对称,无畸形,触诊语颤均等,双肺叩诊清音,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啰音,肺肝浊音界位于锁骨中线第五肋间,心前区无隆起,心脏听诊无器质性病变,腹平坦、未见肠形及蠕动波,肝脾无肿大。双侧巴氏征及克氏征阴性,四肢反射对称,深浅感觉无减退。Dix-Hallpike测试结果阳性。
临床诊断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诊断依据
1 中年女性,发作性眩晕一月余。
2眩晕出现在平卧转头或低头几秒钟后;具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
3 Dix-Hallpike测试结果阳性。
4后经进一步视频眼震电图检查:位置性试验(+)。
◆ 鉴别诊断
颈性眩晕:主要临床表现是多种形式的眩晕,其发生与头部突然转动有明显关系,常伴有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有时可以有黑朦、复视、弱视等,症状持续时间短暂。患者经颈部CTA检查已排除。
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全:主要临床表现是急起的眩晕,常为首发症状;伴有恶心、呕吐、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患者头部CTA:1、两侧CCA分叉处非钙化斑块,轻度变窄。2、LA1段轻度狭窄。3、左侧小脑上动脉轻度狭窄。4、RP1段纤细,RPCoA开放。患者有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障碍,需进一步检查是否为引起眩晕的根本原因。
◆ 治疗
BPPV的治疗以管石复位治疗为主。该疗法的有效率为71%~92%。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证明管石复位治疗的有效率为89%。针对受累不同的半规管分为两种复位法。
Epley手法(针对后半规管耳石症):①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患侧扭转45°;②头逐渐转正,然后继续向健侧偏45°;③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向健侧翻转,使其侧卧于治疗台上,头部偏离仰卧位达135°;④坐起,头前倾20度。完成上述4个步骤为1个治疗循环,每一**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min。
Barbecue翻滚法(针对水平半规管耳石症):①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平卧,头向健侧扭转90°;②身体向健侧翻转,使面部朝下;③继续朝健侧方向翻转,使侧卧于患侧;④坐起。完成上述4个步骤为1个治疗循环,每一**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min。
◆ 总结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常见的内耳机械性疾患,占所有眩晕症的20%左右,此病虽然为耳科疾病,但常在神经科首诊,且多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性眩晕而延误了治疗。现结合文献,对其病因、发病机制以及诊治作进一简要总结以增加对该疾患的了解,减少误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