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接诊的患者中,要求“解决瘙痒”占了非常大的比例。下面谈谈自己在瘙痒学习方面总结的一些知识,与荨麻疹相关但不限于荨麻疹,仅供参考。
1、不同的钥匙打开不同的门锁,不同的门后面是不同的世界;荨麻疹的发病机理与之类似,不同结构的致敏原最终也是使肥大细胞和嗜碱、嗜酸性粒细胞释放不同种类的颗粒(组胺只是其中之一),与受体结合后使血管通透性增高,通过C类神经纤维末梢引发瘙痒的感觉。但是某些疾病的瘙痒却没有发现组胺,比如异位性皮炎、银屑病。
2、将肥大细胞释放的颗粒按结构区分大致可分为组胺、阿片样肽、缓激肽,按作用细分包括:
组胺;
白三烯(属于二十烷类分子,皮肤瘙痒的重要内源性介质,可提高C类神经纤维
兴奋性,在变应性结膜炎、哮喘中常见,其抑制剂孟鲁司特可有效拮抗此介质引发的瘙痒);
白介素(IL-2可令肿瘤患者皮肤潮红瘙痒,IL-4可诱发类似异位性皮炎的瘙痒,结节性痒疹皮损处神经纤维IL-6活性升高);
阿片类物质(包括内啡肽、脑啡肽,胆汁性淤积性瘙痒与其有关);
香草基衍生物(外源性辣椒素、内源性大麻酚可诱发肥大细胞释放此介质,其与香草基衍生物受体结合后导致感觉神经纤维释放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引发瘙痒);
前列腺素(致痒作用较弱,与异位性皮炎的瘙痒呈剂量依赖性,是结膜瘙痒的主要过敏原,可增强组胺诱发的痒感);
胆碱能神经递质ACh(已证明异位性皮炎皮损内注射乙酰胆碱后可激活M3受体引发瘙痒);
其他的肥大细胞递质(除组胺外,肥大细胞释放胃促胰酶、类胰蛋白酶可引起瘙痒;释放的肿瘤坏死因子TNF-a亦可引起瘙痒);
蛋白酶及其受体(异位性皮炎患者的蛋白酶受体2在传入性神经纤维末梢中的表达明显增多,此受体为参与神经源性瘙痒的重要受体,提示可能在炎症性皮损中蛋白酶是重要的致敏介质);
神经生长因子NGF(可引起皮肤外周和中枢痒感的敏化,在结节性痒疹中皮损中的表达增多,导致局部神经增生);
脑源性神经营养素BDNF(可引起皮肤外周和中枢痒感的敏化,在异位性皮炎皮损中表达显著升高);
5-HT(为尿毒症致痒的主要介质,亦可诱发中枢致痒作用,可能与阿片样物质有关)。
3、与瘙痒相关的两种冷受体:寒冷和薄荷激活通道TRPM8、需要更低温度激发的AMKTM1受体,降低皮肤温度和外用薄荷醇可减轻瘙痒。
随着前列腺癌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精准诊断与分层治疗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多...[详细]
综合治疗的必要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需要多模式、多学科的综合治疗策略。结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