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民资进入意见加紧制定
对于庞大的就医需求,北京的公立医院一直超负荷地承担着大多数患者的诊疗需求,但很多民营医院却要面对患者少、大量床位空置以至亏损的尴尬。
在今年1月召开的北京市“两会”期间,市医改办副主任、市发改委委员韩晓芳进行政务咨询时向记者透露,北京市鼓励民营医院发展的指导意见将于今年上半年内出台,然而时至今日,这部法规仍然处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迟迟没能问世。
曾参与医改政策制定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认为,对于民营医院,严格的监管条例和医生技术的提高,是民营医院发展的两个重要前提。
日前,韩晓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鼓励民营医院发展指导意见“北京版”一直在加紧制定当中,之所以迟迟未出台,是因为这部法规涉及面广,需要特别慎重。“可以确定的是,指导意见肯定会尽快出台。”
据了解,指导意见将降低民营医院的准入门槛,对有专科特色或者参与社区医疗建设的所有民营医院都将加以扶持。同时,在医保、人才培养及设备购进方面政策也会予以放宽。
医疗资源配置标准年内“交底”
不可否认,北京的医疗资源分布严重不均。优质医疗资源大多分布在城区,远郊区县三级医院很少,与北京新型城区的发展程度、中心人口疏散进程及百姓就医需求已经不符。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小医院门可罗雀。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是造成“看病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根据北京“十二五”规划,未来5年,北京部分三甲医院将在郊区县办分院,来与当地区域医疗中心共同提供高水平医疗服务,市属部分三甲医院也将整体搬迁,同时通过三级医院托管形式,提高郊区县医院水平。
上周,方来英在做客北京城市服务广播《城市零距离》节目时表示,今年年底前,北京的医疗资源将更好地配置,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也有望得到改变。“在约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面对1900万常住人口,北京医疗资源配置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方来英说,年底前,一定会向市民“交个底”。
据了解,当前北京医疗资源的分布并不均匀,朝阳、海淀以及东、西城医疗机构较多。方来英表示,年底前公布的规划将具体到16个区县的医疗资源配置标准、床位数等。
培养周期长、职业风险高、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低……这是我国医生普遍面临的执...[详细]
提要:近日,海南下发《关于在全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乡镇级医院住院“限费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