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头条 > 1名医生被党内严重警告,暂停执业

1名医生被党内严重警告,暂停执业

2021-07-15 08:19 阅读:11235 来源:爱爱医 作者:爱爱医小编 责任编辑:爱爱医小编
[导读] 作为医生,应该严格遵守诊疗原则和执业规范
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却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
 
近日,据华商报:在上海某医院,一医生未找家属签字,给66岁的女患者做了脾切除手术,但因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术中出现失血性休克,抢救无效身亡。这件事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患者家要求追究涉事医生刑责。


图源:华商报

原来,去年8月29日,上海的一名孙女士的母亲因肝硬化门脉曲张造成上消化道出血,通过朋友介绍,找到了徐汇区某医院的一位医生,希望能给母亲做介入,止血,稳定母亲的病情,并且当天就给了医生1000元的红包。
 
通过安排,医院将病人的手术安排在9月2日。手术当天,医生让患者签完字,在没有家属签字同意的情况之下,给患者做了全麻腹腔镜下脾切除和贲周血管离断术,但因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在术中出现了失血性休克,抢救取消身亡。也是在当天,术前一个小时,孙女士又给了医生5000元的现金红包。
 
患者术中死亡后,孙女士申请做医疗事故鉴定,她认为医院没有经过家属同意就私自手术,是为了创收。
 
经过医疗事故鉴定后,其鉴定结果为一级甲等医疗事故,医院要承担80%的主要责任。

最终,医院赔偿了91万元,涉事医生被党内严重警告,暂停执业6个月,但即便是这样的处理结果,家属也不满意,拿了91万的赔偿后,今年6月份再次报警,要求追究涉事医生的刑事责任。
 
 
图源:华商报

看完华商报的报道,小编提炼了出了几点,医生在平时执业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一.作为医生,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警惕熟人介绍:这几年被报道的,或者医生社群里医生自述的经历告诉我们,熟鬼最容易惹事,但能够记住这些教训的人少之又少
 
前段时间,湖北一所三甲医院的李医生就因帮熟人看病,遇到了麻烦。
 
原来,李医生的朋友肚子不舒服便去找他看病。李医生给朋友做了肠镜检查后,发现他有结肠息肉,如果按照正常程序走的话,要将病人收治入院,完成凝血功能、输血前全套等各项检查,同时也签署手术同意书,告知手术相关风险。但就因为是熟人,也为了帮他病人节省费用,李医生直接把相关的医疗程序都给免了,直接在门诊就给他做了结肠息肉微创手术。
 


可谁知,三天后,该患者来医院找李医生麻烦,指着李医生就破口大骂他没有医德,并扬言要告李医生。而出现这出闹剧的原因竟是:该患者出现了术后并发症,有出血的症状,李医生跨过了相关程序,没有告知手术相关风险。
 
按理来说,出现术后并发症很正常,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就好。但就因出血问题,患者对李医生的态度发生大转变,从原本的熟人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原本,作为医生的医者仁心,就这样被熟人毁于一旦。李医生称:“以后都不敢再帮熟人看病,一切还是按照正常程序来走。”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句话用来形容医生给熟人看病最恰当不过。你拿患者当朋友,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给他们最优的选择,但在他们眼里你做的这些都是为了创收,都是为了赚钱罢了,不出事还好,出了事,一告一个准
 


为此,小编想说:给熟人看病不是大事,但这是一道隐疾。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在帮熟人看病时,容易出现盲目自信,从而将诊疗规则忽视的情况,根据自己临床经验就进行治疗,但却忽视了潜在的风险。而这些潜在风险完全有可能成为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真的希望各位同仁在看诊过程中,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严格遵守诊疗原则和执业规范,这是保护自己的最佳办法。有时候熟人翻脸,比陌生人还可怕。

二.预防红包陷阱,不要成为握锤人眼中的钉子
这次事故,孙女士有提到:自己在入院前后,总共给了医生6000元的红包,但母亲去世后,医生把这6000元充进了目前的住院费中,美其名曰:“预缴费”。
 
其实现在出现一种情况,有很多人在歌颂医生“退还红包”,但这退还红包是有时间限制的,必须在24小时内退回,方能全身而退。

 
这次事故中,涉事医生9月2日收到的红包,9月4日才充进了病人的住院账户。据此,医生收取红包认定不够充分,但他的确是超过了24小时上缴,于是被给予不良执业行为2分的处分。
 
看到这里,小编想起了一句话:手握锤子的人,看谁都像钉子。而涉事医生,刚好成了患者家属的“眼中钉”。
 
在现实生活中,患者术前给医生红包,术后投诉医生收取红包的现象很多,相信各位同仁即使没有遇到过,也都听说过。所以,作为一名医生,廉洁行医有时候比医术更为重要,医术可以慢慢提升,但医德不行,就很容易让自己“万劫不复”。
 
作为医生,一定要规范自身行为准则,预防“红包陷阱”,切不要成为握锤人的眼中钉。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