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头条 > 中国应成为临床研究证据的出口国

中国应成为临床研究证据的出口国

2013-08-14 15:22 阅读:947 来源:cmt 责任编辑:邝兆进
[导读] 临床实践者每天都需要为患者制定最佳的临床决策,而事实上可用的有效证据却少之又少。因此,"医学研究处于极度干旱的状态,临床医生恰似历经久旱的老农,祈求甘霖的到来。"

    在8月8日中国心脏大会2013(CHC2013)临床研究未来十年论坛暨The Lancet 论坛上,美国耶鲁大学的Harlan M. Krumholz教授作了题为"临床研究未来十年"的演讲。他指出,临床实践者每天都需要为患者制定最佳的临床决策,而事实上可用的有效证据却少之又少。因此,"医学研究处于极度干旱的状态,临床医生恰似历经久旱的老农,祈求甘霖的到来。"

    今后医学研究的特点


    在Krumholz教授看来,医学界对临床研究证据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然而,任何研究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需要在今天为未来做准备。今天研究所确定的方向,不应该仅着眼于现在,更应该远眺未来。他认为,今后的医学研究首先必须具有广泛的合作性。不能单靠科研人员设计研究思路并推广研究结果,研究架构应当包含**决策制定着、临床实践者和科研人员。其次,研究合作网络应具有持续利用价值。既往为了一个研究建立一个团队,研究完成后就解散团队的做法"是严重的浪费".第三,研究必须具有可转化性。"研究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在某一研究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很难开展更多的研究。"此外,临床研究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在于,很多研究者并不愿意共享信息,不能让研究数据的到最大化的应用。"研究数据的广泛分享,是研究成果最大化的重要前提。"

    中国应成为临床研究证据的出口国

    Krumholz强调,中国建立的国家临床研究中心职能不仅是产生证据,还要对二级医院进行培训教育,促使全国整体医疗水平得以提高。此外,还要注意培养研究文化。

    Krumholz教授指出,中国的临床实践对中国患者的影响或许比发达国家更大,因为当今中国应用的临床指南绝大部分来源于欧美,中国自己一手的研究证据 少之又少。中国人群的生物学特征、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所处的临床环境和利用的医疗设施都有别于发达国家,因此中国"不应该成为证据的进口国,而应该成为 证据的出口国。"

    总体来说,中国研究要求更好、更快、费用更低。中国地域宽广,需要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广泛的合作网络,互相取长补短,保证协作网络的可持续利用及研究的可有效转化。

    中国迅猛激增的老龄化将促使医疗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国的医疗出路何在?Krumholz认为,解决的关键在于,开展临床研究!中国需要建立新型的研究模式,研究要针对实际需求开展,即有怎样的需求就开展什么样的研究。 

  他最后展望临床研究,包括覆盖广泛的、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群;数据必须标准化并且共享;能持续收集临床信息,包括临床实践、患者特征、临床环境等的变化;需要患者、临床医生、管理者和政策制定着共同参与;与患者进行无缝隙沟通,收集来自患者的可靠证据,并持续进行随访;开展基于人群层面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合作网络具有可持续利用性。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