膻中穴
【主治疾病】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膨胀。
【取穴方法】膻中穴位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名解】膻中。膻,羊臊气或羊腹内的膏脂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吸热后的热燥之气。中,与外相对,指穴内。膻中名意指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本穴物质为中庭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吸热胀散而变化热燥之气,如羊肉带有辛臊气味一般,故名。
气海穴
【主治疾病】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形体赢瘦,四肢乏力。
【取穴方法】人体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名解】气海。气,气态物也。海,大也。气海名意指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本穴物质为石门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而化为充盛的天部之气,本穴如同气之海洋,故名气海。气泽名意与气海同,泽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为混浊之状。
关元穴
【主治疾病】泌尿,生殖器疾病,如遗尿,尿血,尿频,尿潴留,尿道痛,痛经,闭经,遗精,阳痿,此外,对神经衰弱,失眠症,手脚冰冷,荨麻疹,生理不顺,精力减退,太胖(减肥),太瘦(增肥)等也很有疗效。
【取穴方法】人体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人体穴位配伍】配气海穴、肾俞穴(重灸)、神阙穴(隔盐灸)急救中风脱证;配足三里穴、脾俞穴、公孙穴、大肠俞穴治虚劳、里急、腹痛;配三阴交穴、血海穴、中极穴、阴交穴治月经不调(冲任不固,针用补法);配中极穴、大赫穴、肾俞穴、次髎穴、命门穴、三阴交穴治男子不育症、阳痿、遗精、早泄、尿频、尿闭、遗尿(肾阳虚衰、针补法或艾灸);配太溪穴、肾俞穴治泄痢不止、五更泄。
【名解】关元。关,关卡也。元,元首也。关元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关卡不得上行。本穴物质为中极穴吸热上行的天部水湿水气,至本穴后,大部分水湿被冷降于地,只有小部分水湿之气吸热上行,本穴如同天部水湿的关卡一般,故名关元。关原名意与关元同。
血海穴。血,受热后变成的红色液体也。海,大水也。血海穴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气为温热之性。血室名意与血海穴同。
内关穴(2处)
【主治疾病】古代记述:胸痛,胸闷,心痛,胃痛,恶心呕吐,食难下膈,心悸,虚烦,癫狂,善惊恐,心悲,健忘,失智,疟疾,肠鸣泄泻,脱肛,胁肋痛,自汗,腹痛,胸满痞胀,脾胃不和,目昏,目赤黄,腋肿,肘臂挛痛。
近人报道:冠心病,心肌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主要是激动起源失常),高血压,休克,头痛,脑动脉硬化,中风,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跳骤停,无脉症,神经衰弱,癔病,郁症,胃肠炎,妊娠恶阻,肋间神经痛,正中神经损伤,失眠,晕车,晕船,晕机,醉酒。
【取穴方法】该穴位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此穴道时应要患者采用正从或仰卧、仰掌的姿势,内关穴位于人体的前臂掌侧,从近手腕之横皱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或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名解】内关。内,内部也。关,关卡也。内关名意指心包经的体表经水由此注入体内。本穴物质为间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流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表部注入心包经的体内经脉,心包经体内经脉经水的气化之气无法从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如被关卡阻挡一般,故而得名。
三阴交穴(2处)
【主治疾病】生理痛,脚底肿胀,过胖过瘦(增肥减肥),生理不顺,手脚冰冷,冷感症,更年期障碍,妇科多种疾病。此外,对胃酸,食欲不振也有效。该穴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有关该穴的治病穴道疗法有:治疗不孕症、治疗月经痛、治疗妊娠恶阻等。
【取穴方法】位于小腿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名解】三阴交。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该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
涌泉穴(2处)
【主治疾病】古代记述:喘逆,喉痹,身热,虚劳,癫狂,昏厥,嗜卧,善恐,气上走,烦心,呕吐,腹胀,胁下支满,黄疸,大便难,时泄,小便不利,血淋气痛,颓疝,阴跳痛,阳痿,妇人无子,头痛,时眩,目无所见,鼻衄,咳唾有血,咽中痛,咽干舌肿,喑不能言、舌急,阴虚牙痛,痿厥,肩背项痛,腰脊如解,转筋,筋挛,膝痛不可屈伸,足不得践地,风疹,小儿惊风。
近人报道:咯血,休克,低血压,高血压,失语,精神分裂症,癔病,三叉神经痛,痛风,口舌溃疡,扁桃体炎,腮腺炎,滞产,小儿流涎,小儿夜啼,预防感冒。
【取穴方法】涌泉穴位于人体的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名解】涌泉。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该穴名意指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本穴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它联通肾经的体内体表经脉,肾经体内经脉中的高温高压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故名。
阐述了病案分析的重要意义、思路和方法。各论分为四章,包括口腔内科学、口腔颌...[详细]
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手段,其技术理论、操作规范、材料器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