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形象我们往往浮现脑海的就是白大褂、口罩、眼镜、冰冷的金属听诊器和手术刀,多少带着冷峻和沉重。可一身白大褂的背后,也有一颗温暖的心。
有这样一位医生,他把医生的手机比作士兵的枪,保持每天24小时开机,从不离身随叫随到,“百问不烦”;他牺牲休息时间,周五晚上、周末也到病房查房,风雨无阻;他说只要还喘气就有希望,他的“不放弃”式抢救多次创造生命奇迹;他“假私济公”,自掏腰包为贫困患者倒贴医疗费;他坚持写微博微信,把新媒体运用到治疗上,用微博直播救治危重病人全过程。他是周福德 。
“红包”替交住院费
据北京市民李华(化名)回忆,去年9月4日,其弟弟被送到北大医院时,已经肾功能坏死,高烧39.8度,病情危重。接诊医生正是肾内科主任医师周福德。“我给周大夫跪下了,还把准备好的一万元红包塞给他,求他一定要把我弟弟救活。”李华说。让她安心的是,周福德在一番推让后最终收下了红包,三天后弟弟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令李华意外的是,护士长交给她一张缴费一万元的押金条——原来,周福德把红包替她弟弟交了住院费。
这个举动让李华很忐忑:“坏了,大夫把红包退回来,是不是以后就不管我们了。”让她没想到的是,弟弟住院的三个月里,每天早晨7点20分,周福德不管当天是否要出门诊,或者周六周日都会准时出现在病床旁边,关心他的病情。看见大夫这么负责,为了表示感谢,李华又准备了2000元的消费卡,但不出意外几天后又被护士长退了回来。
“说实话一开始心理纳闷,医生又没收礼,凭什么对我们这么好?”李华说,“有一次我实在憋不住了,问他为什么不肯接受这份‘感谢’。周大夫的回答我到现在还记得:‘你们患者看病已经花了很多钱,很不容易了,医治和照顾患者是我们的职责,应该做的。’”
“患者家属送红包往往是图个心理踏实,一般都是在患者情况危急的时候送,如果反复推让解释,可能会浪费时间,耽误抢治。另一方面,患者家属这时候情绪往往波动大,暂时收下红包对他们是个安慰。”周福德说。这些年,周福德每次收到患者的红包,都会悄悄地帮他们存进住院费里,并记在一本小册子上。
除了周福德, 其他医师后来也跟着效仿,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制度。
预约门诊阻断“黄牛”财路
在北大医院的门外,傍晚时候,经常有患者坐着马扎准备彻夜排队挂第二天的门诊号,同时出现的还有攥有优势科室专家号的“黄牛”的身影。
黄牛出价一个号便宜的500元,贵的1000元。周福德对此很挂心:“我的患者里有60%是来自外地,他们一路找到北京来,还要为挂号焦灼,甚至被‘黄牛’宰一刀,真让人痛心。” 更让他担忧的是,一些本该长期随访的患者,经不起每次挂号的辗转,不能按时来复查这对治疗过程的监控和病情的恢复非常不利。
起初周福德用加号的办法来缓解“看病难”。但这样自己身体也难抗,也同样无法缓解黄牛现象,于是又想出开通了全预约门诊的办法,患者首诊后,由周福德亲自开好下一次的挂号条,每次复诊按预约时间直接就医。“患者这次来看病,能提前拿到一个月,或者俩礼拜之后的号,心理踏实!”周福德说。
解决挂号难的问题后,在诊治过程中,周福德也不忘为患者“精打细算”。“你的新农合医保在这看病报销比例小,现在病情稳定了,在基层医院就可以解决,回家治疗能减轻经济负担。”来自河北省农村地区的一位患者被周福德建议返回家乡治疗。还考虑到一些基层医院会歧视那些跳过基层首诊不等患者开口拜托,周福德已在病历上特别注明,建议这位患者到某医院就医,请该医院接收。待患者满意地离开始,周福德又嘱咐了一句:“万一他们不收你,还回来找我。”
任何困难也不放弃救治
周福德和朋友们都认同一个道理:医生,不能眼看着患者放弃;只要还喘气,就得救到底。
“在最脆弱慌张的时候,是周福德医生的鼓励给了我力量。”一位患者说,“我们当地医生都跟我说,我父亲病情严重,要我做好思想准备,一切只能尽力而为。只有周大夫跟我说,不要放弃希望,我们一起努力。”
周福德要求他的学生,每次查房时不叫患者的床号,而是称呼他们名字,或者张阿姨,李爷爷等尊称,“**号冷冰冰的,对待患者要有温度”。
周福德坚信,和谐的医患关系并不难,关键事在人为。“我们医生追求的最理想的医患关系——患者和医生互相感恩,是朋友,是共同战胜病魔的战友。”周福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