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及发病机制
垂体卒中一般指垂体瘤的梗死、坏死或出血。绝大多数学者报告的病例包括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促皮质素(ACTH)、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及无内分泌功能的垂体腺瘤的卒中,但某些学者将非瘤体的梗死和出血称为垂体卒中。本病目前尚无一致公认的分型。有些学者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暴发型和寂静型。暴发型主要症状为突发剧烈头痛、呕吐伴急剧视力恶化、眼肌麻痹,或急性垂体功能改变。寂静型则无此急性症状,仅由垂体手术、尸检、头颅CT、MRI、激素测定或随诊时病情进展或消失做出诊断。本病的发病率统计与临床病理诊断标准有关。一般认为发病率在5%??10%,其中寂静型卒中居多,暴发型仅占少数。垂体卒中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77%查不出原因,目前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缺血因素,②血管因素,③肿瘤类型(文献报道认为泌乳素腺瘤多见),④诱发因素(如外伤、放疗、雌激素、上呼吸道感染、喷嚏等),⑤其他诱发因素:如溴隐亭、氯丙嗪、抗凝治疗、酗酒、血管造影、垂体功能动态检查、外科手术后以及蝶窦炎、动脉粥样硬化栓塞、血小板减少等。该患者既往垂体瘤病史,但未进行激素测定,本次突发头痛、视力下降,头颅MRI示垂体卒中。其病因可能为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洛索洛芬钠)致血小板急剧减少后导致垂体卒中。
治疗
垂体卒中的临床发展过程常难以预测,一经确诊就应立即给予激素替代治疗,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增强抗应激能力和减轻视神经、视丘下部的急性水肿,使临床症状趋于稳定,降低病死率。
点评
本病例特点:①老年男性;②既往头颅CT示垂体瘤,无任何症状;③本次发病有突发头痛、恶心、呕吐的症状,口服“艾司唑仑”后很快进入昏迷;④化验示血小板明显减低,血钠低,甲状腺功能T3低,TSH也在正常值的偏低水平,同时ACTH、LH、FSH、GH等垂体激素偏低;⑤与5年前头颅CT比较,2010年2月28日发病时的头颅MRI显示的垂体明显增大,2010年5月14日的头颅MRI显示垂体比2月28日明显缩小(仍大于5年前)。本病例从低钠血症考虑到垂体功能低下,结合患者垂体瘤病史,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及昏迷的症状,以及发病时垂体明显增大而随后又回缩的影像学特点,符合垂体卒中的发病经过;同时患者存在垂体卒中的诱因——严重的血小板减少。
垂体卒中常见的后果有部分性或完全性垂体功能低下,这种功能低下可为暂时性,也可为永久性。其机制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卒中使垂体组织遭到压迫或破坏从而导致垂体功能低下。该患者由于当地医院条件所限,发病时并未考虑垂体卒中,仅针对血小板减少采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后逐渐减量直至停药;同时由于未考虑垂体卒中所致的腺垂体功能减退,导致患者出现顽固性低钠血症,口服补钠10 g/d仍不能纠正;根据甲功检查结果给予左甲状腺素钠片12.5 mg/d。来我院后,激素测定提示甲状腺轴、肾上腺轴、性腺轴均减低。给予激素替代治疗后患者症状迅速好转,低钠得到纠正,好转出院。
垂体卒中导致的垂体危象十分凶险,若不能迅速给予激素治疗,结果难以预测。该患者尽管最初未能诊断正确,但根据血小板减少给予了激素治疗,挽救了生命。另外,垂体功能低下影响肾上腺轴、甲状腺轴和性腺轴时,替代治疗的顺序应当是先补充糖皮质激素,再补充甲状腺激素。本例患者血小板恢复后逐渐停用醋酸泼尼松片,单纯补充左甲状腺素钠片,存在加重肾上腺功能低下的危险。来我院后很快给予了醋酸泼尼松治疗,未出现病情的加重。还需注意的是,垂体功能低下的患者对镇静剂甚为敏感,会加重其昏迷。本病例讨论的目的在于提醒临床医生认识垂体卒中这种疾病,以便作出正确的诊断,同时掌握垂体功能低下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