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业交流 > 我的病人,为何在默默哭泣?

我的病人,为何在默默哭泣?

2018-08-08 16:10 阅读:5591 来源:爱爱医 作者:杨晓铭 责任编辑:点滴管
[导读]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对于患者,我们是否做到尽职尽责了?
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

六月某日的一个下午,妇科病房静悄悄的。

例行麻醉前访视妇科10床,病历上显示女患45岁,因“子宫多发肌瘤,慢性宫颈炎”拟行全子宫切除加双输卵管切除术。既往有宫颈糜烂病史,曾行微波治疗,检查结果基本属正常范围,无麻醉禁忌症,拟行椎管内麻或者喉罩全麻,取决于患者本人意愿。

我先敲门,无应答,推门而入,病床上空荡荡的,身穿患服的女患者蜷缩在外阳台一角,脸蒙在双臂下,肩膀一耸一耸的——显然她在哭泣。无声的哭泣。

我的病人,在默默哭泣

图片来源:123RF

我有点不知所措,是先叫来病房护士还是例行访视,完成既定的工作就OK?

思考三秒,我轻咳一声,打破这种令人窒息的沉默。

她抬起头,看了我一眼,迅速擦了擦眼泪,有些羞涩地问:“医生,有什么事吗?”

我说明来意,常规做了体检,测了血压,听了心肺——其实一切都OK的。

“对明天的麻醉,你有什么看法吗?”我问。

“我还是选择做全麻,我有点紧张——其实,对手术方式,我更在意。”她有点患得患失的样子。

“病历上记载的是做全宫加双输卵管切除术,你有什么其他想法吗?可以和管床医生沟通。”

她迟疑了下。“我其实想保子宫——虽然她们觉得我的子宫没有保留的必要。作为女人,我还是想有具完整的躯体,虽然在你们大夫听来觉得可笑。没有了月经,我觉得怪怪的,虽然我再没有生育要求。我老公也希望保留。医生,难道这要冒很大风险是吗?妇科大夫都很烦我似的,觉得我是一个无理取闹的女人——其实,我只是舍不得我的一个器官而已……”

我无语了。在我印象里,妇科大夫都风风火火的,女的基本女汉纸一枚,男的阴柔得有点娘娘腔(男妇科医生表打我)。她们在对待女性器官的取舍上肯定也是斩钉截铁的:切。切了一了百了。她们貌似对女性器官有种偏执的“仇恨”。

我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我的患者。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麻醉医生。

子宫是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位于女性盆腔的中央位置。
我对我的患者——默默哭泣的患者如斯说:

“子宫对于一个女人的意义在哪里?最美的子宫画像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达文西的手稿中,剖开的子宫里有一个足月的胎儿,因此有人就说,子宫的意义是“孩子的宫殿”。从这个角度上说,子宫也是一个女人成为母亲的“温床”。作为女性最重要的生殖器官之一,从子宫发育成熟,就开始履行自己的繁重使命一形成并排出月经,生儿育女,直至衰老退居第二线。

几年前,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放的纪录片《子宫内日记》,透过最新一代4D动态立体扫描科技,为子宫开了一扇窗,首度呈现暗无天日的子宫内从未被人得知的世界。从人体最大的细胞“卵子”与最小的细胞“**”相遇的那刻起,从新生命创造的第一天直到破茧而出的第三十八周,完整纪录生命神奇的发展历程,见识到心脏第一次跳动、肌肉如何抽搐、胎儿何时有感觉、何时张开双眼等画面……”

我的病人,在默默哭泣

图片来源:123RF

“其实,很多时候,决定权就在你自己手里。明天我在手术间等你,无论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加油!”我结束访视,离开妇科……

我们一直在叫嚣医患关系紧张。其实,我们也要反思,换位思考,无论患者患什么疾病,医生都应设身处地地去理解患者,去宽慰他们。他们需要的救治不仅来自身体,也来自心灵。好的医疗环境是建立在医患双方理解与宽慰的基础上的。作为医者,不仅要知病治病,更要知心治心。

翌日晨,患者于八点准进入手术室,精神不错。我签署了麻醉知情同意书及新农合患者使用非目录药品及高值耗材知情同意书后,为患者实施了喉罩下静吸复合全麻。从病历上看最后患者签署的是子宫肌瘤剔除术。

一周后患者出院,特意来向我告别。

我耳边回荡的是E.L.Trudeau医师墓志铭上的那句名言——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100年前,人类对于医学的了解比较幼稚,100年后的今天,人类对于医学的了解仍然比较幼稚,不要以为器官可以移植了,心脏可以搭桥了,我们的医学水平就可以无所不能了,实际上,面对形形**的疾病,医学专家能做的还是很少很少,绝大部分的疾病我们还是治愈不了!特鲁多这句话到现在也还在告诉我们当医生的:我们不是上帝,我们只能做人类能做的事情,那就是:如果能治愈,那就努力去治愈他们,如果治愈不了,那就尽力减轻他们的痛苦,如果什么都不能做,那也要让他们感觉到,我们已经怀着对生命的尊重尽力帮助他们了!

或许,试着改变,是解决目前紧张医患关系途径之一。你,改变了吗?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