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激综合征
早在1893年,Kent报告房室间除正常房室结希氏束系统外,还另有一股肌束相连,后称之为Kent束。1930年wolff、parkinson、whife三人报道了一种PR间期缩短,有预激波伴QRS波群时间延长、以及有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改变,称之为w-p-w综合征。1952年Lown、Ganong、Levine三人报道了一种PR间期缩短,QRS波群正常,无预激波,也多有心动过速发作史的心电图,称L-G-L综合征。随着解剖学的发展,以过大量临床和电生理及解剖学研究证明,预激综合征心电图的产生基础是在心脏传导系统中以及传导系统以外有副束存在。
典型预激综合征
一、典型预激综合征(W-P-W综合征)
典型预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一种,男性多于女性。
㈠典型预激综合征心电图表现为:
1、窦性P波,PR间期<120ms,PJ间期正常;
2、QRS波群时限≥120ms,其起始部粗钝(Δ波)。
3、继发性ST-T改变。可伴有ST段下移、T波倒置等表现;
㈡典型预激综合征分为三型,分别称为A型、B型和C型。
1、A型预激综合征
⑴窦性P波,PR间期<120ms,PJ间期正常;
⑵QRS波群时限≥120ms,其起始部粗钝(Δ波);
⑶QRS波群在V1-V3导联呈R型或Rs型(V1-6导联QRS波群以R波为主);
⑷继发性ST-T改变。可伴有ST段下移、T波倒置等表现;
2、B型预激综合征
⑴窦性P波,PR间期<120ms,PJ间期正常;
⑵QRS波群时限≥120ms,其起始部粗钝(Δ波);
⑶QRS波群在V1-V3导联呈rS型或QS型(V1-3导联QRS波群以S波为主,V4-6导联QRS波群以R波为主);
⑷继发性ST-T改变。可伴有ST段下移、T波倒置等表现;
3、C型预激综合征
⑴窦性P波,PR间期<限120ms,PJ间期正常;
⑵QRS波群时限≥120ms,其起始部粗钝(Δ波);
⑶QRS波群在V1-V3导联呈R型或Rs型,V4-V6导联呈Qr型;
⑷继发性ST-T改变。可伴有ST段下移、T波倒置等表现;
第二节:非典型预激综合征
1、 马海姆纤维综合征(Mahain型)心电图表现:
⑴PR间期正常;
⑵QRS波群时限≥0.12s,其起始部粗钝(Δ波);
2、 詹姆氏束综合征(James型)心电图表现:
⑴窦性P波,PR间期<120ms;
⑵QRS波群时限<120ms,形态正常,无起始部粗钝(Δ波);
临床意义:
单纯预激综合征患者,多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中,有些是先天性心脏病,如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等。大多数患者除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外,无其它自觉症状,预后良好。如预激综合征伴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房颤时,特别是伴发房颤患者时,可导致房颤患者的心室率极快,常超过180bpm,这时就要考虑旁道传导的可性,应加倍重视,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由于洋地黄类药物能缩短旁路的不应期,加速旁道的传导,使得使用洋地黄药物后,心室率更快,甚至诱发心室颤动导致死亡,故应禁用洋地黄类药物。
参考文献:
1.卢喜烈主编. 心电学技术规范化培训纲要[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4.12.
2.卞士平,郑宏超,胡伟国,缪培智主编. 临床心电图诊断图谱 新版[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4.11.
3.唐文军主编. 心电图精要与图解[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01.
4.倪志宏.预激综合症[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第16期).
随着前列腺癌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精准诊断与分层治疗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多...[详细]
综合治疗的必要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需要多模式、多学科的综合治疗策略。结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