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前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后者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呈穿壁性炎症,多呈阶段性、非对称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等。IBD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对于重症和慢性活动型药物治疗无效或因药品不良反应无法用药者,必要时则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IBD药物治疗的原则是依据不同分级(疾病的严重程度)、分期(活动期和缓解期)及病变范围不同、分段进行治疗。治疗目标是尽快控制炎症、缓解症状和继续维持治疗。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和糖皮质激素仍是目前药物治疗的基础,免疫抑制剂与规格和细胞因子调节剂的应用日益增多。
一、活动期UC和CD的治疗:
累及直肠(直肠炎型)或直肠、乙状结肠(远端结肠炎型)的急性轻、中度UC的初始治疗方案是选择口服或局部作用的氨基水杨酸,或局部作用的糖皮质激素,不能耐受液体灌肠剂可选用栓剂。重度远端UC需要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同时联合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
广泛型UC轻度患者只需口服氨基水杨酸类药物,中度广泛型UC如口服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效果不佳,予中等剂量糖皮质激素口服,如泼尼松一日30~40mg。重度患者予足量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一日300mg,观察7~10日后无效者,《临床诊疗指南》(2007)建议在少数医学中心可考虑环孢素静脉滴注,一日按体重2~4 mg/kg;也可考虑其他免疫抑制剂与规格。
轻度CD患者可单独使用氨基水杨酸,中度或难治性CD患者需要口服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
英夫利西单抗已用于治疗对糖皮质激素和传统免疫抑制剂与规格联合治疗效果不充分或不耐受治疗的重度活动期CD患者,还可用于治疗有瘘管形成的难治性CD患者。但其价格十分昂贵。
甲硝唑可用于累及肛周活动期CD患者,可能与其抗菌作用有关。每天0.6~1.5g,分次口服,疗程1个月,不能超过3个月,否则易致外周神经病变。
二、缓解期UC和CD的维持治疗:
除初发病例、轻症远段结肠炎患者症状完全缓解后,可停药观察外,所有患者完全缓解后均应继续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时间尚无定论, 可能3~5年甚至终生用药,诱导缓解后6个月内复发者也应维持治疗。一般认为糖皮质激素无维持治疗效果,在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 应尽可能过度到用氨基水杨酸维持治疗。巯嘌呤或硫唑嘌呤等用于对上述药不能维持或对糖皮质激素激素依赖者。
1 氨基水杨酸类药
柳氮磺胺吡啶是5-氨基水杨酸(5-ASA)与磺胺吡啶的复合物,磺胺吡啶仅仅是作为载体将5-ASA运送到结肠发挥作用。5-ASA制剂,如美沙拉嗪(5-ASA)、巴柳氮钠(5-ASA前体药)、奥沙拉嗪(5-ASA二聚体,在肠道下段分解),可以避免柳氮磺胺吡啶中磺胺吡啶相关的不良反应,但5-ASA也可引起一定的不良反应,如血液系统改变、全身性红斑狼疮综合征等。
随着前列腺癌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精准诊断与分层治疗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多...[详细]
综合治疗的必要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需要多模式、多学科的综合治疗策略。结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