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临床重要还是科研重要?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中国医生。按照传统医疗人才评价制度,医生的职称是以课题、科研论文为导向的。但有人对这样的制度产生了质疑,觉得医生都忙于搞科研,谁来看病呢?其实这是一个悖论,因为在我看来,科研和临床完全不冲突,只要把时间节点理顺,科研和临床是可以兼得的。
反对传统人才评价制度的人认为,课题和科研论文对很多临床医生而言构成了很大考验:临床看病时无暇搞科研,晋升时科研指标却成了心病;搞科研,则分散了不少临床看病精力。这种状况导致,越是优秀医生越要搞科研,临床看病时间越来越少,守在临床一线的大多是资质低的医生、进修医生,加剧患者的“看好医生难”.尤其是,以课题、科研论文为导向的传统医疗人才评价制度,造就了“高职称、低能力”的畸形现实。
但我认为,这样的观念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医生的社会价值所在。打一个比方,如果把医院看做一个工厂,那么临床就相当于工业流水线,而科研就相当于工业的技术支持。流水线是为了保证产品的生产,技术支持是为了提高产品生产的效率。换言之,临床是为了体现医生的基本社会价值,也就是治病救人,而科研是为了体现医生的高层次社会价值,也就是推进现代医学的发展,提高治病的效率,寻找更好的疾病治疗手段。因此,临床和科研缺一不可。
至于说到“高职称、低能力”的问题,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临床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临床的基础,在科研上不会有更高层次的想法和灵感,而如果没有科研的帮助,临床治疗方法只会停滞不前而最终被社会所淘汰。所以,要做一个好医生,既要善于治病,也要有科研精神。
再说到“看好医生难”的问题。其实这不是问题,只是患者观念的错误。每个患者在得病的时候都想看好医生,感冒要找专家,阑尾炎手术要找专家,骨折要找专家,发炎要找专家。哪儿有那么多专家?其实,一般的非疑难杂症,年轻的医生也可以手到擒来药到病除。如果一个简单的疾病还要请专家出来医治,那不是大材小用,杀鸡用牛刀吗?这不就是变相的浪费医疗资源吗?再者说,现在的专家,也许放在年轻的时候,还不如现在的年轻医生的治疗水平呢。
所以说,临床和科研并没有孰轻孰重之分,它们都非常重要,只不过所起到的效果不一样。诚然,现在的人才评价制度可能有些缺陷,太过看重科研。但是,如果极端性的将科研摒弃而全部改成以临床为标准,则有些本末倒置。要想做一个好医生,就应该临床科研两手抓。但这样的情况,已暂时的医生制度可能无法实现,那就可以换一种方式。不妨学习国外临床、科研人员分门别类,临床医生以病人为最主要“教材”主攻临床技术,科研人员主攻医学科研项目,两者相对***,更利于“术业专攻”.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