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视角 > 累并快乐着的“赤脚医生”

累并快乐着的“赤脚医生”

2016-11-04 20:47 阅读:786 来源:环球医学 责任编辑:谢嘉
[导读] “赤脚医生”,是上世纪60——70年代“文化大***”中期开始出现的名词,指一般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仍持农业户口、一些情况下“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
  “赤脚医生”,是上世纪60——70年代“文化大***”中期开始出现的名词,指一般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仍持农业户口、一些情况下“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

  当时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中毕业且略懂医术病理;三是一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赤脚医生为解救中国一些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那时就是一把草药一根银针”.说起刚行医时的经历,曾经从“赤脚医生”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张柏兴这样形容。60岁的张柏兴是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新宅镇大莱村的乡村医生。自1973年,17岁的他被推荐参加“赤脚医生”培训后,他在这个岗位上,一做就是43年。

  出诊全靠走

  “我们村比较大,周边一些小村没有医生的,也会来找我看病。”张柏兴说,当时他与其他两名一起参加培训的“赤脚医生”承担着全村2000多名村民的医疗保障工作,很多农户住得分散,有时出诊一趟要走上五六公里山路。

  后来,张柏兴为了更快赶到病人家,置办了一辆自行车。不过,遇到那种住在深山的农户,自行车也没了用处。到头来,一年中还是走的时间比较多。

  当时“赤脚医生”没有固定的工资,由生产队记工分代酬。他们白天与社员们一起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回家点灯为社员看病。农忙时还经常送医送药到田头,治病到床头,空闲时则要上山采草药。于是,“卷起裤脚下地,背起药箱送医送药”成了当时“赤脚医生”的标配。

  治病用妙手

  虽然“赤脚医生”不如正规医院的医生专业,但在当时,遇到突发状况,全靠张柏兴一双妙手救人。

  “1982年7月5日中午,突然有人说我家可茂在田里打药时晕过去了。”64岁的王卫梅回忆起34年前张柏兴救助丈夫的事。那时家家户户都存着剧毒农药,有些人不做防护措施就直接给庄稼喷洒,结果自己中了毒。一般收到这种报告,张柏兴知道时间不等人,会立刻背上药箱就走。有时,抢救过程需要折腾一整晚,自己哪怕一夜没合眼,只有看到病人恢复健康,张柏兴才能放下心来。

  还有一次事件,至今让张柏兴感到后怕。1983年冬天,天气很冷,有人找到张柏兴,说村民周新朝的儿女都晕过去了。张柏兴急忙背起医疗箱赶去,发现周新朝夫妇和家里的一对儿女都晕倒在地上,房间内的一个炉子里木炭烧得正旺。是一氧化碳中毒!张柏兴迅速打开封闭的窗户,根据症状先后给一家4口进行胸外**、人工呼吸,经过两个多小时努力,4人苏醒过来,“如果当时晚一步,可能4个人都没了。”

  建在脑内的“健康档案”

  1985年初,国家卫计委作出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一称呼的决定。经考核,张柏兴和很多“赤脚医生”被认定为乡村医生,取得从医资格后继续在村里行医。

  1992年,张柏兴经浙江省乡村医生卫生学校培训成为了乡村助理医生。1999年,村里设立社区服务站,张柏兴成为服务站负责人,直至今日。

  “电脑普及后,我们这开药方也用电脑了。”张柏兴说。虽然他用电脑还不灵光,但他有另一项绝技,服务站的年轻人帮村民建健康档案时,他在一旁能说出这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得过的病,“这么多年,大家的情况早就记在脑子里了。”

  尽管现在已不是那个背着药箱,徒步行医的时代,张柏兴也骑上了摩托车,但他一心为村民服务的热忱没有改变。他还保存着“赤脚医生”时代的医药箱和10多本当时常用的医疗书,为的就是不忘“赤脚医生”的精神。

  通过这样一批不忘初心,仁心仁术的“赤脚医生”,不但缓解了城市医院的压力,也方便了农民就医,减轻了医疗费用负担。可以说,他们确实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希望国家能给予他们这一群体更多政策扶持,让他们辛苦为乡亲们治了一辈子病后,可以安度晚年。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