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对机体内部相关组织器官的疗病效果,所以使用**等外治法能够治疗许多的内部病症,如头痛、失眠、便秘、痛经、慢性
腹泻、青少年近视、小儿消化不良、厌食等等,涉及内、外、妇、儿、神经、五官诸科,特别是功能性疾病效果奇佳。我本人还认为,外部特定部位持续的不良**亦可以引起内部相关病变,这也是符合于祖国医学之“双向”理论的。如脊柱小关节扭错,关节脱位等,使用捺正复位手法当然重要,但仅施以局部较重手法整复,而不给予配合轻柔之法以调和气血,舒松肌筋,兼或远端取穴引行气血,疏通经络等,亦可留有后患。而脊柱软组织损伤等引起相关系统的病症,已被很多专家学者和临床工作者广泛重视,且较重的扳动关节炎手法所造成的局部不适,亦可用轻柔的手法给予缓解,再有点穴等重手法后给予局部按揉等放松法亦有此意。如点承山穴后遂施以拿定腓肠肌法可防止该肌肉发生痉挛;点天宗穴后施以指掌揉法解除“得气”感所致的不适,亦可防止气机壅滞于胸,等等。祖国医学非常重视疾病的预防,早即有“上医治未病”之论,岂可留以后患。
篇幅所限,在此不多加详细叙述。总之,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医者自当以惠济苍生为志,治病于未发为上,祛病于始得为善,愈病而无他伤为功,而作为能堪称祖国医学之祖的**外治疗**是能合于此,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如今其以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为指导,以穴位主治性能及解剖生理功能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既能治疗又可保健且无痛苦,无创伤。好的**手法亦应当是效果良好,操作简便,施术合理,在治愈疾病的同时不给患者附加较大的痛苦,或痛而不苦,或使患者有享受之乐则更佳,而操作技能是基础的基础。
骶髂关节错位的诊断与治疗
骶髂关节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构成的,为凹凸不平、互相嵌插的耳状关节面,关节囊紧张,并有许多坚强的韧带包裹,活动范围极小,是人体躯干向下肢传递重量与支撑的关节,而双足或两侧坐骨结节所受的外力,也必须通过骶髂关节才能传到躯干。
骶髂关节半脱位,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可单独病,也可因其他伤病而并发或就是该病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诊断和治疗中常常被忽略,或误诊、漏诊。若脱位关节未被矫正可长期遗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经痛麻等症状。有的则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如月经不调,尿频、尿急、遗尿、阳痿等)且久治不愈。实际上根源多为骶髂关节半脱位致骨盆扭转/倾斜,使盆内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到压迫或牵拉,一旦骶髂关节错位纠正,骨盆位置恢复正常,许多内脏病变亦随之得到缓解。
急性骶髂关节损伤多由外伤所致,如弯腰搬取重物时姿势不当;跌倒时臀部着地;肩担重物时突然失足等,身体失去平衡,重心突然转移,身体来不及适应而导致骶髂关节错位。根据受伤的姿势与外力的作用方向,可造成骶髂关节向前或向后错位。
前错位:
发生于下肢伸髋屈膝的位置上,如剧烈奔跑、跳远或劳动中一腿伸髋屈膝,用肩推重物时,大腿前部的股四头肌强力收缩向前猛力牵拉髂骨,同时由于同侧骶髂关节后面韧带的作用,使骶髂关节向后旋转,导致髂骨向前下错位;
后错位:
发生于下肢屈髋伸膝的位置上,如跨越沟壕、弯腰搬取重物时,大腿的后部肌肉强力收缩,牵拉髂骨向后,躯干、脊柱及骶骨向对侧前方旋转时,导致骶骨向后上错位。
诊断:
①外伤、劳损、产后、风寒湿侵袭、先天因素。
②继发于其他疾病及损伤,如: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盆内脏炎症……(需排除关节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肿瘤侵犯等) .
症状:
一侧腰骶部疼痛,重者患肢不敢着地、负重及站立,行走困难。坐位时患侧臀部不敢着力,常以健侧臀部着床,患肢保持屈髋屈膝位,翻身困难,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经放射性痛(或麻)。鞍区症状,腹股沟部及内收肌 群痉挛性疼痛,其他内脏表现(如痛经、阳痿等)。
体征:
压痛(关节部、梨状肌、坐骨神经行程、内收肌群……)。髂后上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嵴不等高、下肢不等长、腰椎侧弯…… 患侧骶髂关节处明显压痛,骨盆分离试验,
“4”字试验及床边试验阳性
1、x线片:关节间隙不等宽,密度不均,骨盆倾斜。(或可见)耻骨联合分离。
复位手法:
由于骶髂关节内外有坚强的韧带固定,关节面耳状面相互嵌扦咬合紧密,(对维持骨盆环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认为是“不可动关节”,但实际上仍属于“微动关节”。一般情况下不易轻易半脱位,但一旦形成半脱位,则自行归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遗留顽固性疼痛等症状,且给腰腿痛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混淆和困难。正因为如此,其手法复位尤其显得重要。
2、由于骶髂关节属于微动关节,其复位难度也相对大一些。人们对腰椎复位的方法都比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达数十种。而对骶髂关节移位(错动或半脱位),人们对其重视、认识,了解的普遍性以及掌握有效复位手法的种类和熟练程度就差得多,因而有必要多加一些介绍。
3、以下介绍几种经作者精选、改进和创编的有效手法供参考。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手法复位前,首先必须弄清楚患者属于前脱位还是后脱位。这样施术才能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否则将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南其辕而北其辙了。(注:复位手法名称为本人自行命名的,不一定科学准确,而只是为了形象化和便于记忆)。
骶髂关节半脱位若干复位手法
诊断手法 前脱位 后脱位 侧卧位
1 侧压法(患侧在上)
2 双手抓—推法
俯卧位 1 屈膝跟—臀法
仰卧位 1 “之”字法 “四”字法
2 屈髋屈膝压腹法
3 屈髋分膝法
4 推揉摇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