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BB急需O型Rh阴性血,好多人忙了一天被告知整个广州市都没有。刚刚和家人谈完,建议他们尽量发动周围的人帮忙寻找……在开完能开的治疗方案后,想到了万能的微信,各位亲,有空请帮忙转发。”
3月28日晚上开始,这一条求助微信广泛传播,发出者是中山一院新生儿科的苏喆副教授。在尽最大努力拯救患儿的同时,她和同事一度遭到患儿家属的误解。幸运的是,经过一连串的爱心转发,终于找到适合血液,宝宝转危为安。然而,其中透露的医患信任缺失,却仍然令人颇为心寒。
宝宝危险:熊猫血告急新生儿垂危
今年,怀孕35周的24岁湖南女子小媛(化名)从湖南来到中山一院待产。小媛的血型为罕见的Rh阴性。此前,她曾经有过一次孕育经历,但胎儿在她孕24周时死亡。中山一院妇产科胎儿医学中心教授周祎介绍,如果妻子是Rh阴性,丈夫是Rh阳性,第一次妊娠时可能因此产生抗体,怀第二胎时抗体很可能会造成胎儿贫血、水肿,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考虑到母体抗D抗体水平近期迅速升高,医院于3月25日对小媛进行了催产。晚上8:24,小媛顺产一名女婴。小宝宝重2.26kg,除了轻度贫血外一切正常。但由于体内高水平抗体的存在,宝宝的血色素持续降低,到了3月26日,宝宝的血色素只有56g/L,远低于120/L的临界值。经与家属沟通,医生决定为宝宝换血。经使用了产前备好的Rh阴性血后,宝宝的血色素上升至149g/L,回到正常水平,胆红素亦然明显下降。然而,不久之后宝宝的情况又出现了反复,胆红素重新上升到危险值,有可能引发目前全世界都难以治疗的胆红素脑病,因此必须再次换血。然而,医院血库和广州市血液中心均没有适合宝宝的Rh阴性O型新鲜血液,医院不得不紧急找血。
家长误解:医生想把医院责任往家属身上推
当晚负责值班的新生儿科副教授苏喆立即约家属到医院面谈,并建议他们也通过短信、微信、微博等方式,尽力多途径找血。同时到中国稀有血型网站上登记,加入稀有血型的qq群,互助找血。然而面对医生的建议,孩子的父亲低下了头不愿意表态,而孩子的外婆则认为,既然把人送进了医院,找血、治疗都应该由医院负责到底,并质疑医生的建议是想把属于医院的责任往家属身上推。情绪失控下,家属甚至说出了“万一宝宝有个三长两短,医院要承担责任”的话。尽管承受着家属的误解,眼见着家属不愿意另辟途径,为了救孩子,苏喆发出了一条寻血微信。
微信很快席卷了广州医疗界朋友圈,并迅速向圈外蔓延。许多热心人士打电话询问,有身在外省的人士表示,只要有需要,愿意马上买机票到广州献血。尚在经期的女性、准备参加考试的护士都表示愿意献血。很快,医生便确定了一名志愿者:中***院的研究生小丘。输血后,宝宝虽然还有贫血症状,但已脱离了生命危险。
医生:曾经心寒仍愿善良
家属:感谢医院希望谅解
记者了解到,当家属对医生产生误解的消息传出后,让不少曾经转发找血消息的医护人员感到心寒。“半夜不睡觉,全院医生发短信微信找血源。然而,家属居然指责医院没有血救人!”“我看到了无数的转发,有无奈的,有愤怒的,但是我们仍希望这个孩子能平安长大,成为善良的下一代。”一位医生在微信中这样写道。
而在宝宝获救后,记者曾试图采访其家属。孩子的母亲小媛原本愿意接受采访,但当记者抵达医院后,孩子的父亲及外婆却改变了主意,不同意见面,但在电话中,他们向记者表达了对院方的谢意。“很感谢医生。我们是农村人,啥都不懂,也不会发微信发微博。如果之前有什么说得不对、做得不对的请见谅。”孩子的外婆说。
医生提醒:熊猫血人士可登记互助献血
中山一院妇产科胎儿医学中心教授周祎提醒,Rh阴性及其他稀有血型在中国是绝对的小众人群,她们的手术及妊娠都有更高的风险。她们的胎儿和新生儿面临血源奇缺条件下的宫内输血和出生后换血的问题。因此,呼吁这些人士做好孕期、分娩(包括流产、宫外孕)及所有创伤性操作手术后的防护,及时注射保护性免疫球蛋白,避免产生抗体。对于类似情况的孕妇,孕期定期检测抗体,检查胎儿有无贫血,及时宫内输血。积极加入中国稀有血型网,备案登记,大家互助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