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视角 > 80后医学博士:就算是围城,进来了也不出去

80后医学博士:就算是围城,进来了也不出去

2014-12-01 16:02 阅读:924 来源:医脉通 责任编辑:李思杰
[导读] 学医或许就像是围城,不断有人出,也不断有人进。可对于有的人来说,这个围城,向往很久,进来得太不容易,所以一旦来了,就不会走。本文主人公陆凯,1987年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博士三年级。第25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大会(GW-ICC)青年医师奖得

    学医或许就像是围城,不断有人出,也不断有人进。可对于有的人来说,这个围城,向往很久,进来得太不容易,所以一旦来了,就不会走。本文主人公陆凯,1987年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博士三年级。第25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大会(GW-ICC)青年医师奖得主。
 


    认识他是在长城会的新闻中心走廊外,他和一同获奖的师妹王颖一起找我们的编辑拷当天开幕式上颁奖的照片。那天说要采访他,小伙儿极不好意思,笑着说:“采访她(指着王颖)吧,她是一等奖。”赛后一个月,我们再次拨通了他的电话。

    长城会颁奖仪式合影,前排左五为陆凯

    微信总说没时间,这回可算通上电话了,说话方便吗?

    陆凯: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最近确实挺忙的,科研刚做完,这个月才转到临床,好多东西要学习。我现在正在吃饭,一会儿医院有个讲座,我想去听……

    当医生的哪有不忙的,没关系,你边吃边说吧。上临床是自己要求还是导师要求的?跟科研相比,你觉得哪个相对更轻松一些?

    陆凯:我们学校分的不是那么细,不是说临床型的就得上临床,科研型的就在实验室待着。科研工作完成了就可以上临床。不管是做科研还是做临床,刚开始压力都挺大的,后来越来越熟悉,越来越有感觉,可能会稍微轻松一点,但是我觉得临床风险比较大。

    风险大,是不也包括因为很久不接触临床导致“手生”易出错?

    陆凯:呵呵。中国的医疗制度就是这样,很多研究生培养出来都直接上临床,以前这种现象更严重。国家现在好像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慢慢开始招收大量的临床型研究生。而且现在还有规培,我毕业以后还得经过两到三年的规范化培训,去不同的科室继续学习,拿到规培的合格证才能正式工作。

    现在每天回宿舍都比较晚,回去也会继续看书。这段时间虽然很忙碌,但我感觉收获很大,面对的全都是新的东西,每天都在学,感觉挺好的。碰到自己不熟悉、理解不了的问题,还是会有点慌,但师兄师姐会及时过来帮忙处理,所以也还好。

    跟病人相处的怎么样?

    陆凯:还行吧。现在的医疗环境不好,但我碰到的大部分病人都还是很配合。偶尔碰到一两个难缠的,他们不信任你,你每说一句话,他都质问你,这种感觉就很不好了。

    之前就有心理准备的吧?

    陆凯:嗯。因为现在大环境就是这样,我们也改变不了什么,只能做好自己。

    今天下午我们刚去阜外医院,见了跟你们一块比赛的王娟,不知道你还有没有印象。她跟你情况一样,也是科研型博三,马上要毕业。现在每天在临床就跟打仗似的,好多东西都要学习。

    1

    能理解。你吃完饭了吗?换个地方说吧,都快听不清了。

    陆凯:我出来了,现在好一点了吗?刚才因为周围还有一些值班医生,他们还有一些交流,所以有点吵,抱歉啊。

    你们也是好几个人共用一个小休息室吗?

    陆凯:(笑)你说的休息室可能是值班室,值班的医生才可以休息一下,我现在还没资格值班,所以只在办公室坐着。我不知道这一点上,是不是跟你采访过的其他几个医生所在医院情况不一样。

    (笑)不一样的地方应该你的感触比我深,记得上一次你说你的课题都是在北京做的。

    陆凯:嗯。我在北大人民医院待了两年,导师是胡大一教授。和我们医院相比,北大人民医院在有些方面确实做得更好一些。一是理念,比如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理念上,北大人民医院很久之前就已经有冠心病人的绿色通道和后期的康复。这些在国外并不算新,但在国内还比较新。它实用性比较强,尤其在很多细节上都做得很好,当然他们肯定也是经过长期积累总结出来的。

    二是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经常跟着人民医院的一些老师出门诊,我发现北京地区的患者对冠心病、高血压等常见慢性病的认识非常到位。他们了解很多的背景知识,诸如怎么去预防、怎么去治疗,甚至于他们经常来就诊是为了抠一个细节上的问题。而我们这边的患者,很多人都不知道冠心病是怎么回事,不知道该怎么预防高血压。住院的时候,你反复跟他讲,很多东西他还是接受不了。因为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不一样。北京的生活水平比这边高,很多的检查都做得很细,患者依从性相对高。这边的很多人是从农村来的,每天为了生计东奔西跑。对于他们来说,吃饱饭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根本没有精力花很多钱去改善疾病之后的生活方式。

    三是政策。北京是中国的行政中心,重庆是西部地区,很多东西相对没有那么新。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努力一把来北京的大医院找工作?

    陆凯:(笑)我还是比较希望生活和工作可以稍微平衡一点,北京那样的一线大城市可能不太适合我。

    也是,其实你们学校的附院也很不错啊。

    陆凯:在重庆来讲,确实不错哦,而且现在这边的三甲医院也都要博士,竞争还是比较激烈。虽然跟北京的大医院比,可能在某些方面还有差距,但是总体而言发展不错,而且这里的患者对我们的认可度也很高。我在这里上了这么多年学,也有感情了。

    留重庆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比如家属?(笑)

    陆凯:嗯,我女朋友也是我们学校的,她本来也是心内科,后来去了营养科。如果我俩都在心内,以后肯定特别忙,没办法顾家。

    (笑)算不算被迫转专业?

    陆凯:其实她对营养科还蛮感兴趣的。我们选科,也不是非这个科不干。我手比较笨,外科我做不了,所以选了内科。内科很多东西其实都是相通的,像我,大内科各个科都喜欢,当然最喜欢心内科,但是呼吸、内分泌、消化,我也很喜欢。

    我喜欢医生这个职业,我就觉得看病挺有意思的,就像当侦探一样,不断寻找线索、逻辑思考,诊断然后治疗,这个过程本身就很有吸引力。

    那你为什么要去读科研型呢?

    陆凯:前几年有一种风气,大家都觉得科研高大上。结果走到一半,风头一转,临床型开始吃香了。说实话,我们本科的时候对研究生什么样都不太清楚,基本就是跟风。所以稀里糊涂读到现在,可能大部分人都是这样。越走越明白科研是怎么回事,临床是怎么回事,才会去思考到底哪样更适合自己。

    这几年做实验的时候有没有心理痒痒的时候?就是特别想从实验室出来,走到临床去。

    陆凯:有,不仅是我,很多人都这样。做实验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果老是失败,结果一直出不来,心理压力会特别大。看到身边临床型的研究生每天在病房里忙活,就会想如果有一天我上临床多好。不过反过来,经常上临床的人也羡慕我们,他们天天跟人打交道,东奔西跑的也挺累,不如我们在实验室弄点细胞、老鼠。这大概就是围城,自己没得到,总觉得别人的东西更好。

    现在终于可以回到临床了,虽然很忙很累,但是很开心吧?

    陆凯:对,很充实,我现在每天都斗志满满。每天都在学习新的东西,每天都在进步。这种感觉很爽,从来没有过的感觉。偶尔遇到比较难的病例,有点心慌而已。但是还好,这边都是三级医生负责制,如果有不懂的,让上级医生看一下,然后按他的指示处理,解决了问题也能学到东西。

    你原来本科报临床就是因为自己喜欢才选的是吗?

    陆凯:对。我高考填志愿,一共可以填七个,握拳部报的是医学。

    是因为家里有人当医生?

    陆凯:有这方面的影响。我姐是护士长,我表哥是医生,他家和我家住的特别近。我从小就感觉当医生挺好。而且说实话,我们小的时候医患环境还不像现在这样。他们那时候也忙,但是心理不会觉得这么憋屈。你用你十年所学的知识去给病人看病,人家关心的却是你是不是要从他身上赚钱!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很难让人接受,但是如果碰到那种特别愿意理解你,特别相信你的病人,感觉就非常好,尤其是你还把他治好了,那就更不一样了。

    今天看到新闻说一个医院95%的投诉来自5%的医生,可能有一小部分人他不喜欢做医生,他不享受那种成就感,然后抱怨很多,情商又不高,不会沟通,又天天叫苦连天的。可能那样的人真的不适合做医生。能够坚持下来的,都是怀抱着理想主义、有济世情怀、有慈悲心,又很聪明的。

    陆凯:如果单纯从医学这个角度讲,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喜欢医生这个职业的。因为它与人的**的本性相符合,就像我们始终相信老师这个职业是天底下最阳光的职业,当然现在有些人不愿意做,是因为现在社会很复杂,很多不赶紧的东西进来了,但是其实本质是非常好的。

    希望你一直都是这样的状态。

    陆凯:我也希望一直都是这样。我觉得可能每个人心理都有一个像磐石一样的东西吧,这个东西如果够坚定,外界的环境很难干扰到。偶尔会有一些情绪上的波动,但是本质不会动摇。

    加油!

    陆凯:嗯,好的,谢谢。

    你们讲座是不是已经开始了?

    陆凯:已经开始十分钟了。(笑)

    赶快进去听吧。再见!

    陆凯:再见!    学医或许就像是围城,不断有人出,也不断有人进。可对于有的人来说,这个围城,向往很久,进来得太不容易,所以一旦来了,就不会走。本文主人公陆凯,1987年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博士三年级。第25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大会(GW-ICC)青年医师奖得主。

    认识他是在长城会的新闻中心走廊外,他和一同获奖的师妹王颖一起找我们的编辑拷当天开幕式上颁奖的照片。那天说要采访他,小伙儿极不好意思,笑着说:“采访她(指着王颖)吧,她是一等奖。”赛后一个月,我们再次拨通了他的电话。

    长城会颁奖仪式合影,前排左五为陆凯

    微信总说没时间,这回可算通上电话了,说话方便吗?

    陆凯: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最近确实挺忙的,科研刚做完,这个月才转到临床,好多东西要学习。我现在正在吃饭,一会儿医院有个讲座,我想去听……

    当医生的哪有不忙的,没关系,你边吃边说吧。上临床是自己要求还是导师要求的?跟科研相比,你觉得哪个相对更轻松一些?

    陆凯:我们学校分的不是那么细,不是说临床型的就得上临床,科研型的就在实验室待着。科研工作完成了就可以上临床。不管是做科研还是做临床,刚开始压力都挺大的,后来越来越熟悉,越来越有感觉,可能会稍微轻松一点,但是我觉得临床风险比较大。

    风险大,是不也包括因为很久不接触临床导致“手生”易出错?

    陆凯:呵呵。中国的医疗制度就是这样,很多研究生培养出来都直接上临床,以前这种现象更严重。国家现在好像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慢慢开始招收大量的临床型研究生。而且现在还有规培,我毕业以后还得经过两到三年的规范化培训,去不同的科室继续学习,拿到规培的合格证才能正式工作。

    现在每天回宿舍都比较晚,回去也会继续看书。这段时间虽然很忙碌,但我感觉收获很大,面对的全都是新的东西,每天都在学,感觉挺好的。碰到自己不熟悉、理解不了的问题,还是会有点慌,但师兄师姐会及时过来帮忙处理,所以也还好。

    跟病人相处的怎么样?

    陆凯:还行吧。现在的医疗环境不好,但我碰到的大部分病人都还是很配合。偶尔碰到一两个难缠的,他们不信任你,你每说一句话,他都质问你,这种感觉就很不好了。

    之前就有心理准备的吧?

    陆凯:嗯。因为现在大环境就是这样,我们也改变不了什么,只能做好自己。

    今天下午我们刚去阜外医院,见了跟你们一块比赛的王娟,不知道你还有没有印象。她跟你情况一样,也是科研型博三,马上要毕业。现在每天在临床就跟打仗似的,好多东西都要学习。

    1

    能理解。你吃完饭了吗?换个地方说吧,都快听不清了。

    陆凯:我出来了,现在好一点了吗?刚才因为周围还有一些值班医生,他们还有一些交流,所以有点吵,抱歉啊。

    你们也是好几个人共用一个小休息室吗?

    陆凯:(笑)你说的休息室可能是值班室,值班的医生才可以休息一下,我现在还没资格值班,所以只在办公室坐着。我不知道这一点上,是不是跟你采访过的其他几个医生所在医院情况不一样。

    (笑)不一样的地方应该你的感触比我深,记得上一次你说你的课题都是在北京做的。

    陆凯:嗯。我在北大人民医院待了两年,导师是胡大一教授。和我们医院相比,北大人民医院在有些方面确实做得更好一些。一是理念,比如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理念上,北大人民医院很久之前就已经有冠心病人的绿色通道和后期的康复。这些在国外并不算新,但在国内还比较新。它实用性比较强,尤其在很多细节上都做得很好,当然他们肯定也是经过长期积累总结出来的。

    二是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经常跟着人民医院的一些老师出门诊,我发现北京地区的患者对冠心病、高血压等常见慢性病的认识非常到位。他们了解很多的背景知识,诸如怎么去预防、怎么去治疗,甚至于他们经常来就诊是为了抠一个细节上的问题。而我们这边的患者,很多人都不知道冠心病是怎么回事,不知道该怎么预防高血压。住院的时候,你反复跟他讲,很多东西他还是接受不了。因为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不一样。北京的生活水平比这边高,很多的检查都做得很细,患者依从性相对高。这边的很多人是从农村来的,每天为了生计东奔西跑。对于他们来说,吃饱饭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根本没有精力花很多钱去改善疾病之后的生活方式。

    三是政策。北京是中国的行政中心,重庆是西部地区,很多东西相对没有那么新。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努力一把来北京的大医院找工作?

    陆凯:(笑)我还是比较希望生活和工作可以稍微平衡一点,北京那样的一线大城市可能不太适合我。

    也是,其实你们学校的附院也很不错啊。

    陆凯:在重庆来讲,确实不错哦,而且现在这边的三甲医院也都要博士,竞争还是比较激烈。虽然跟北京的大医院比,可能在某些方面还有差距,但是总体而言发展不错,而且这里的患者对我们的认可度也很高。我在这里上了这么多年学,也有感情了。

    留重庆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比如家属?(笑)

    陆凯:嗯,我女朋友也是我们学校的,她本来也是心内科,后来去了营养科。如果我俩都在心内,以后肯定特别忙,没办法顾家。

    (笑)算不算被迫转专业?

    陆凯:其实她对营养科还蛮感兴趣的。我们选科,也不是非这个科不干。我手比较笨,外科我做不了,所以选了内科。内科很多东西其实都是相通的,像我,大内科各个科都喜欢,当然最喜欢心内科,但是呼吸、内分泌、消化,我也很喜欢。

    我喜欢医生这个职业,我就觉得看病挺有意思的,就像当侦探一样,不断寻找线索、逻辑思考,诊断然后治疗,这个过程本身就很有吸引力。

    那你为什么要去读科研型呢?

    陆凯:前几年有一种风气,大家都觉得科研高大上。结果走到一半,风头一转,临床型开始吃香了。说实话,我们本科的时候对研究生什么样都不太清楚,基本就是跟风。所以稀里糊涂读到现在,可能大部分人都是这样。越走越明白科研是怎么回事,临床是怎么回事,才会去思考到底哪样更适合自己。

    这几年做实验的时候有没有心理痒痒的时候?就是特别想从实验室出来,走到临床去。

    陆凯:有,不仅是我,很多人都这样。做实验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果老是失败,结果一直出不来,心理压力会特别大。看到身边临床型的研究生每天在病房里忙活,就会想如果有一天我上临床多好。不过反过来,经常上临床的人也羡慕我们,他们天天跟人打交道,东奔西跑的也挺累,不如我们在实验室弄点细胞、老鼠。这大概就是围城,自己没得到,总觉得别人的东西更好。

    现在终于可以回到临床了,虽然很忙很累,但是很开心吧?

    陆凯:对,很充实,我现在每天都斗志满满。每天都在学习新的东西,每天都在进步。这种感觉很爽,从来没有过的感觉。偶尔遇到比较难的病例,有点心慌而已。但是还好,这边都是三级医生负责制,如果有不懂的,让上级医生看一下,然后按他的指示处理,解决了问题也能学到东西。

    你原来本科报临床就是因为自己喜欢才选的是吗?

    陆凯:对。我高考填志愿,一共可以填七个,握拳部报的是医学。

    是因为家里有人当医生?

    陆凯:有这方面的影响。我姐是护士长,我表哥是医生,他家和我家住的特别近。我从小就感觉当医生挺好。而且说实话,我们小的时候医患环境还不像现在这样。他们那时候也忙,但是心理不会觉得这么憋屈。你用你十年所学的知识去给病人看病,人家关心的却是你是不是要从他身上赚钱!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很难让人接受,但是如果碰到那种特别愿意理解你,特别相信你的病人,感觉就非常好,尤其是你还把他治好了,那就更不一样了。

    今天看到新闻说一个医院95%的投诉来自5%的医生,可能有一小部分人他不喜欢做医生,他不享受那种成就感,然后抱怨很多,情商又不高,不会沟通,又天天叫苦连天的。可能那样的人真的不适合做医生。能够坚持下来的,都是怀抱着理想主义、有济世情怀、有慈悲心,又很聪明的。

    陆凯:如果单纯从医学这个角度讲,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喜欢医生这个职业的。因为它与人的**的本性相符合,就像我们始终相信老师这个职业是天底下最阳光的职业,当然现在有些人不愿意做,是因为现在社会很复杂,很多不赶紧的东西进来了,但是其实本质是非常好的。

    希望你一直都是这样的状态。

    陆凯:我也希望一直都是这样。我觉得可能每个人心理都有一个像磐石一样的东西吧,这个东西如果够坚定,外界的环境很难干扰到。偶尔会有一些情绪上的波动,但是本质不会动摇。

    加油!

    陆凯:嗯,好的,谢谢。

    你们讲座是不是已经开始了?

    陆凯:已经开始十分钟了。(笑)

    赶快进去听吧。再见!

    陆凯:再见!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