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d Hutch癌症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于近日发现了Barrett食管的癌前病变状态,研究结果显示食管癌的发病并不是建立在基因微小突变的积累之上,而是发生于基因大范围突变后的数年内。这一发现有助于研究者识别癌前病变细胞,从而将良性病变与癌前状态准确区分开来。相关研究结果于2013年11月19日在线发表在《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杂志上。
本研究的主要参与者、Fred Hutch癌症研究中心的癌症基因学家Brian Reid博士认为该研究结果给广大患者吃了颗定心丸,因为研究人员对于如何在癌前病变期提高肿瘤的检出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能在肿瘤难以控制前及时识别具有恶变潜能的细胞。
肿瘤中大部分为良性且进展缓慢,恶变可能性小。标准癌症模型显示,细胞发生突变的速率通常为一定值,突变速率加快将导致进展迅速、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但该模型却无法解释为何常规筛检结果多提示良性肿瘤,而常常漏诊潜在恶性肿瘤。
该项研究结果可以对此作出解答,Reid博士长期致力于Barrett食管(BE)的相关研究,BE为一种以烧心感为主要症状的癌前病变,尽管只有5%的BE进展为食管癌,但由于上述癌变过程即使通过规律筛查也难以早期识别,因此造成临床疗效欠佳。
为了进一步明确区分具有恶变潜能的BE细胞和良性BE细胞的基因组,Reid博士及其团队对定期接受筛检的BE患者食管组织样本进行了相关检测,他们发现尽管酸性反流物的致突变潜能较高,但未恶变者的食管组织即使长期暴露于胃酸之中,也基本上无突变发生。
研究者发现那些最终进展为食管癌的患者在确诊前四年左右相关细胞就出现了显著改变,表现为细胞大范围严重突变,例如染色体部分缺失或整个基因组序列重复等典型癌症突变。
而这并不是Reid博士之前预期的结果,试验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的结论相比并无特别之处。其他研究已证实在卵巢、前列腺、乳腺及结肠组织的肿瘤中都存在基因大范围突变和基因组序列重复。
研究结果提示在癌前病变方面,食管癌同其他癌症相比并无特异性,在改进临床筛检和疾病预防方面已迈出了重要一步。BE细胞的癌前病变期持续时间长达4年,这一点足以让患者安心不少,也使得临床医生有充足时间来识别具有恶变潜能的细胞,同时也为相关研究人员在病变进展之前及时检出癌前病变细胞指明了方向。
如果研究人员能够尽早识别出致恶变基因的微小突变,将使癌前病变期随之延长,此外,微创筛检手段的进步也使得电子胃镜等有创性检查即将成为过去。
如果进展顺利,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服用阿司匹林等一些简单干预手段就将细胞扼杀在癌前病变期,研究者已通过研究证实高危BE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及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使食管癌发病风险降低一半。如果能够将类似的干预手段应用于临床,可使患者显著获益。
Reid博士认为大部分Barrett食管终生不会恶变,通过改进微创检测手段延长癌前病变期对于Barrett食管患者来说无疑是好消息。
相关专题链接:Barrett食管最新诊治指南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