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患者,男,56岁,
主诉:双下肢无力伴左足内翻畸形10余年,
病史: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双下肢无力,10余年来渐感行走困难且发现双下肢肌肉萎缩,足趾变形,双上肢亦受累,无肢体麻木、疼痛。家族中父、母3个兄弟及子女均无发病,父母非近亲结婚。
查体:心肺腹部无异常,双前臂肌肉萎缩,双手大、小鱼际萎缩,呈猿手畸形,双腕关节不能背屈,桡骨膜反射消失,双小腿及大腿的下1/3肌肉萎缩呈鹤腿样表现,双膝关节肌力V级,双踝关节屈肌肌力Ⅱ级,伸肌肌力Ⅲ级,双侧膝反射、踝反射均消失,双侧病理征未引出。四肢手套、袜套样感觉减退,深感觉无障碍。
辅助检查:肌电图为周围神经损伤,腓肠肌活检为神经元性肌病,腰穿脑脊液无色透明,生化、常规均在正常范围;心肌酶正常,血糖正常。
诊断:腓骨肌萎缩症
治疗:治疗无效出院。
病例讨论
腓骨肌萎缩症,被认为是一种遗传性运动和感觉神经病,又称Charcot-MarieTooth病,根据神经传导速度(NCV)分为脱髓鞘型(CMT1)和神经元型(CMT2)。CMT1和CMT2均为常染色显性遗传,可有散发病例。少数散发国内报道占45.0%,多于青少年起病,国外报道平均发病年龄19.7岁,国内报道平均年龄为20岁。CMT1型起病较早,平均年龄为10.0岁,CMT2型较晚平均年龄为23.9岁。
CMT1(脱髓鞘)型其临床特点:
(1)多在10岁以内发病,慢性进展性病程,周围神经对称性进行性变性导致肢体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可出现马蹄足畸形。
(2)检查可见小腿和大腿下1/3肌萎缩,形似“鹤腿”,手肌萎缩变成爪形手,可波及前臂,受累肢体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深浅感觉减退呈手套样分布,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3)肌活检可见神经元性肌萎缩,运动NCV38m/s以下。
CMT2型:
(1)发病晚,成年开始出现肌萎缩,症状及出现部位与CMT1型相似,程度较轻。
(2)运动NCV正常或接近正常。本例患者符合腓骨肌萎缩症诊断标准,考虑为CMT2型。
腓骨肌萎缩症可为遗传性或散发性,该腓骨肌萎缩症病例家庭中无类似患者,考虑为散发病例。腓骨肌萎缩症无特殊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