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的处理分为一般处理和特殊治疗两大类。
一、急性脑血管病的一般处理
(一)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少搬动病人
一旦发现病人,应当立即在小心、谨慎的护送下,尽早送到医院诊治。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性期,原则上以就地抢救为宜,对脑出血病人来说固然重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尚不满6周者更加重要,搬动前者很可能导致出血破入脑室,后者则可能引发再出血而死亡。
病人如烦躁不安,可用安定类药物,但剂量不宜太大,以免影响意识水平的观察。千万不能用抑制呼吸的鸦片类药物,在颅内压增高的情况下用这类药物会导致呼吸突然停止。
(二)保持心、肺功能,是抢救急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措施
一定要清除病人口腔和鼻腔中的粘液、呕吐物等,用吸引器吸引赶紧。如发现病人通气功能欠佳或氧分压减低,应及时插入气管套管,加压给氧,或考虑作气管切开术,使用人工呼吸器。这是避免脑组织因缺氧而遭到进一步损害的关键。
心功能要维持稳定,最好作心电监护,以排除因心律异常而导致的血液循环障碍,也便于及时发现心律变化。血压切忌波动,要保持稳定。
(三)注意营养状况,保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
急性脑血管病在刚发病的48h内,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的都有程度不等的脑水肿,如病人意识障碍、呕吐频频,则可暂禁食,以免发生吸入性肺炎。
48h后,可采用鼻饲饮食,以牛奶、豆浆等流食为主,每天热量在5023~6278kJ(1200~1500kcal)左右。维生素B和C可溶解在水中喂入。液体进入总量每天约2000ml。如合并有心脏病者,则液体量可限制在1500ml/d。
在急性期,病人应有出入量的记录,以便及时调整液体量。每天应监测病人的水、电解质平衡。
(四)加强护理工作,防止并发症
(五)预防继发性感染
肺炎、泌尿系感染和褥疮是急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的继发性感染和并发症
二、急性脑血管病的特殊治疗
(一)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内科治疗
1.降低颅压
是治疗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目的在于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以降低病死率。目前最常用的是高渗脱水剂、利尿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高渗脱水剂以20%甘露醇为最常用,通常以250ml快速静脉滴注,每6h一次。药物输入后10~15min,颅压开始下降,1h后达最低水平,持续4~6h左右。反跳现象较轻。颅压能降低46%~55%。有轻度贮钾排钠作用,个别病人可出现血尿,但停药后即好转。山梨醇的疗效与甘露醇相似,但降颅压作用较弱。50%葡萄糖60ml静注,每6h一次,也有降颅压作用。然因葡萄糖参与体内代谢过程,可为细胞利用,故反跳作用较强,现主要用作两次输甘露醇期间的辅助治疗。
利尿剂如速尿或利尿酸钠等,也常用以降颅压,特别是伴有心力衰竭的病人,效果较好。副作用是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应注意纠正。
2.调整血压
有利于出血部位血小板凝聚止血。现在多强调血压降到病前基础血压水平,不宜过低。在高血压脑病时也应注意此点。常用25%硫酸镁10ml,深部肌注。
3.止血药
对脑出血一般认为无效,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则对止血有一定的帮助。常用6-氨基已酸6~12g、静滴1日1次,或对羧基苄胺0.2~0.4g,静滴1日1次。
4.止痛药
只用于头痛剧烈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以免头痛、烦躁不安而导致再出血,如和氯丙嗪类宁静药同用,可产生协同作用,效果较好。脑出血病人服止痛药和宁静药可能会加重意识障碍,影响病情观察,通常不用。
5.钙拮抗剂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12天内,有时会发生延缓性血管痉挛,可静滴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Nimodipine)等。
6.颅内压监护
如有条件应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作颅内压监护,这样便于及时发现颅压增高。如脑室压在2.0kPa以上达15~30min,说明药物效果不满意,有的作者建议用苯巴比妥1.5~4mg/(kg·h)静注,然后根据颅压情况和有无低血压而调整苯巴比妥剂量。
随着前列腺癌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精准诊断与分层治疗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多...[详细]
综合治疗的必要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需要多模式、多学科的综合治疗策略。结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