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内科治疗
1.脑血管扩张剂
常用的有罂粟碱、烟酸、碳酸氢钠或山莨菪碱(654-2)静滴,二氧化碳气体间断吸入和口服脑益嗪、抗栓丸、海特琴(Hydergen)或肉桂哌嗪(Cinnarizine)等,以促进侧支循环,增加缺血区的局部血容量。
不少作者认为,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时,病灶部位由于乳酸和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的积蓄,引起局部组织酸中毒,导致局部血管扩张,称为过度灌注综合征。如果在此时使用脑血管扩张剂,会使病灶远处的血管扩张,相反地引起病灶部位的血流减少,称为脑内盗血综合征。所以一般不主张使用脑血管扩张剂。如果要用,则应当早用,超过24小时就不宜再用,以免产生脑内盗血综合征。
2.抗血小板凝聚药
常用的有高分子化合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使用该药前应先以本药0.1ml作皮肤过敏试验)或706代血浆,静滴,或口服肠溶阿司匹林。
低分子右旋糖酐可对抗血小板的凝聚,减低血液粘稠度和改善微循环,因此效果较肯定。但高分子化合物能增加血容量,对心脏病或肾病病人应减少一半剂量(250ml/24h)应用,以免引起心力衰竭。
阿司匹林在体内能抑制血小板的许多功能,包括由二磷酸腺苷等的释放反应,自发性的血小板凝聚和前列腺素G2在血小板内的合成等。剂量0.3g,每日1次,饭后服。服用时需观察胃肠道反应,溃疡病人禁用。女病人服用此药效果不好。
3.抗凝治疗
作为急性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抗凝治疗效果并不好,但为了预防再发则仍有价值。通常在严格观察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和时间的条件下,先用肝素1000u/h连续静脉滴注,持续72h,然后口服新双香豆素,剂量应随时调整。如不具备化验条件,抗凝治疗很难作为首选治疗。
4.溶血栓药
链激酶和尿激酶可作为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药物,以达到溶解纤维蛋白的目的。尿激酶5000~20000u/24h,静滴或颈动脉内直接注射,但疗效不肯定。
蝮蛇抗栓酶(Ahylysantinbarctase)可降低血粘度和血脂,抑制血小板数量和聚集。剂量:0.008u/kg,静滴。
5.活血化瘀中药
如丹参、川芎、红花、冠心Ⅱ号等。据报道疗效多在85%以上。中药的副作用较小,使用时较安全。
6.降颅压药
在大动脉闭塞时,必然会产生脑水肿,一般从病后6h就可开始,所以应及时应用降颅压药,如20%甘露醇静滴,持续7~10天。
三、急性脑血管病的“中性”治疗
鉴于急性脑血管病症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如果没有急诊作头颅CT检查的条件,病人或家属又拒绝作脑脊液检查,一时无法肯定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时,建议给予“中性”治疗并作严密的病情观察。
(一)降颅压
除了一般处理之外,用10%葡萄糖液加等量的等渗盐水或林格液,每日总量不超过1500ml。根据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可使机体保持低颅压状态,较之单纯输入葡萄糖液为好。
(二)脱水治疗
病人嗜睡和呕吐,要考虑颅压增高的可能性,可用高渗脱水剂,20%甘露醇250ml静滴,每8~12h一次。
(三)保持血压稳定
能口服的给予口服降压药,不能口服的可临床用25%硫酸镁10ml深部肌注。
(四)止血及活血
如临床上偏向于怀疑出血性脑血管病,可酌情用止血敏2g/24h静滴。如临床上偏向于怀疑缺血性脑血管病,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4ml或川芎嗪注射液20mg肌注1日2次。止血药或抗血小板凝聚药暂不用。
(五)氨茶碱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有不同看法。动物实验表明,它对正常脑血管有轻度收缩作用,在脑梗死时,可使病灶远处血管轻度收缩,病灶部位的血供应相对增多,从而改善病灶部位的血液供应。剂量0.25g,肌注1日1~2次,但极个别病人有过敏反应。也有人认为氨茶碱对脑梗死的作用不大。
上述“中性”治疗只能应用1~2天,一旦诊断明确,应立即转入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特殊治疗。
随着前列腺癌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精准诊断与分层治疗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多...[详细]
综合治疗的必要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需要多模式、多学科的综合治疗策略。结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