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5日-29日,第十六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3年CSCO学术年会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医脉通特别采访了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执委会委员、北京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内科主任郭军教授。郭教授对黑色素瘤的个体化靶向治疗及靶向免疫治疗、mTOR靶向治疗以及新版《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做了详细介绍,让我们受益匪浅。
近几年,黑色素瘤治疗方面的进展非常快,特别是对于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目前国际上的正在进行的比较有希望的临床试验集中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两个方面。
首先,在靶向治疗方面,继过去的BRAFV600抑制剂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之后,目前Met抑制剂、C-Kit抑制剂、包括CDK抑制剂和m-TOR抑制剂,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而且都非常有希望。我想,在靶向治疗方面,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仍然有巨大的空间可以提升。未来,在bio-marker指导之下,个体化的分子靶向治疗对于黑色素瘤的治疗至少要占半壁江山。
第二,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上非常有前景的是靶向免疫治疗,它通过单克隆抗体抑制过去一些我们没有认识到的物质,例如CTLA-4单抗(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和PD-1抗体。这些抗体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冲击,因为之前我们没有想到过,CTLA-4虽然延长了总生存,但有效率并不高,但PD-1和PDL-1的研究不仅能够达到50%以上的有效率,而且同时极大的延长PFS(无进展生存期)。
所以,我认为未来黑色素治疗一片光明。有个体化的分子靶向治疗,又有PD-1和PDL-1这样的非常有效的免疫靶向治疗,再加上细胞免疫治疗,未来有可能使黑色素瘤患者得到巨大的生存获益。
本次大会郭军教授还做了题为《帕唑帕尼与舒尼替尼对照用于晚期肾癌一线治疗》的大会报告,大会选择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怎样的,它将对我国肾癌诊疗产生哪些影响?
首先,这是一项全球的研究,不是由我们单独发起的,这项研究首次把亚洲列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在过去的全球研究中,入组的患者基本都是北美和欧洲人,这项研究中1/3以上的受试者来自亚太地区。作为这项研究在亚太地区的主要研究者(PI)我感到非常荣幸,也说明中国人可以更多地在国际研究中担任负责人的角色。
第二,我认为这项研究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它首次在一项临床试验中纳入如此多的亚太地区患者,这样我们就可以比较同一种治疗对于亚洲人和欧美(白种)人在疗效及副作用方面有没有差别,其差别表现在什么方面?特点是什么?对于某一项抗肿瘤治疗来说,人种的不同,对于治疗来说是有差异的。在这方面,这项研究将会为我们未来的治疗选择提供一些帮助。所以,我认为这是该研究特别有意义的方面。
本次大会设立了mTOR靶向治疗论坛,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也得到FDA多项适应症的批准,其实,就像孙燕院士在大会中谈到的,mTOR是一个新的领域,虽然它在肿瘤领域非常新,但是mTOR很久之前就已经开始在临床试验中使用了,它最早是作为免疫抑制剂在移植当中使用。
新的mTOR抑制剂能够用于靶向治疗是因为我们对于肿瘤信号传导通路的认识逐步加深,我们认识到在PI3K这条信号传导通路中mTOR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活化是导致肿瘤增殖和肿瘤血管增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因此使用mTOR抑制剂可以起到三重的抗肿瘤增殖作用,即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代谢,同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所以它在临床上肿瘤的治疗方面显示了独特的疗效,并且被批准用于肾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前景广阔。但mTOR靶向治疗毕竟是新开辟的“田地”,需要国内外专家们共同努力,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国内学者需要大力地去做这份工作。
本次大会公布了《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本次指南在过去的版本上又一次新推出了更新版,新版本修订并新加了很多内容。之所以每年都进行更新,是因为黑色素瘤治疗进展日新月异。例如我们在新版的指南中提到,在手术方面,过去我们认为切除2-3cm都可以,现在我们在指南中推荐2cm.因为,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2cm和3cm切除结果是相同的。达卡巴嗪加恩度成为本次新指南的一线推荐,因为我们完成了一项中国的II期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达卡巴嗪+恩度疗效明显优于达卡巴嗪+安慰剂。该研究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Mol Ther》上,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此外,还新增了一些新的化疗药物,例如白蛋白紫杉醇、贝伐单抗等。目的是引领国内黑色素瘤规范化的治疗,同时能够更大程度的、实事求是的让我们临床实践有一个规范可循。最终使我国黑色素瘤患者生存最大程度的获益。
本共识意见(草案)依据我国胰腺囊性肿瘤的最近研究,并参考国际相关指南和研究...[详细]
在美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占所有癌症的第四位,而死亡率为第二位。2012年估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