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3年CSCO学术年于2013年9月25日-29日会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就肺癌治疗方面的问题,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的陆舜教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研究证明了TKI治疗EGFR突变人群的有效性。那么,目前EGFR-TKI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都有哪些应用模式呢?
陆舜教授认为:目前公认的标准模式是在EGFR突变的人群中首先就应该使用TKI,然后一直用到疾病的进展。疾病进展以后就有几种模式,根据病人的进展情况不一样,一种是所谓的迅速的爆发增长,这时就要改用化疗;还有一种是局部的缓慢的增长,现有的对这种模式有一种争议是说既可以续用TKI加化疗,也可以在化疗失败以后再回过来应用TKI。这两种模式有一种继续使用,另一种就是再次使用。还有一种情况是远道出现孤立性的转移,这个时候就是在局部加上一些局部治疗的方式,包括手术,放疗或者是射频治疗,经过局部治疗以后再继续应用TKI。所以现在应用TKI最主要的模式就是有突变,突变病人找到以后就要应用TKI。
面对目前关于EGFR-TKI治疗耐药的研究越来越多,应如何应对认可的耐药机制以及耐药性!
EGFR-TKI用了这么多年,吉非替尼在中国上市接近9年,厄洛替尼上市也有5年多了。中国医生在用药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体会,这些药物给EGFR突变的病人带来了很大的福音。但是大家也知道,药物在应用大概10个月左右的时候大部分病人会出现疾病的进展,就是所谓的耐药。关于耐药机制的研究非常重要,它推动了整个这类疾病的向前发展。根据二次活检我们就会知道所谓的旁路的触发,也有所谓的T790耐药的出现,也会有其他的一些转化成小细胞肺癌等等。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知道不同的耐药情况后就可能使用不同的治疗策略,这些有很多都是处在研究的过程当中。作为目前的标准治疗的话可能就要用化疗,针对T790的特异性的EGFR-TKI。所谓的CO186的问世以后,就有可能会采用这类的药物。还有一些临床试验显示,对膜内跟膜外的结合,比如说西妥昔单抗加上阿法替尼的研究已经显示比较好的效果,所以也等待着更多的结果的出现。另外针对Met的阳性药物的全球试验也正在进行,中国的临床试验很快会在今年的年底启动。所以找到了不同的耐药机制针对不同的耐药机制的治疗策略相信在未来3-5年里面会很热,方兴未艾。
应如何选择EGFR突变未知的肺癌人群的治疗方案
对于这个问题,陆舜教授认为:首先我们必须使未知的人群越来越少,这个实际上是存在的一个误区,我们老是在探索未知的人群,可问题是我们做了多少努力来减少未知的人群,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尽可能的是已知,举一个例子,在日本,患者EGFR的送检率是80%,中国截止到去年是20%,所以我们大量的所谓未知是没说。在日本的20%是没测所以叫做未知。我们不应该过多的去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因为这样的讨论会使大量的病人不去检测,所以我反对这个。因此一定要检测,如果我们能达到日本的水平的话,我们来谈剩下的20%,这剩下的20%确实是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改用化疗,因为化疗是标准;还有一种是化疗序贯的应用TKI。未来2-3年如果是未知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血液的检测,如果说血液检测成为可能的话,也就是说尽了最大的能力使它真正成为未知的话,这部分病人是应该用化疗的。但是化疗失败以后仍然有机会使用TKI,但这绝对不能成为不去检测的理由。所以,我们还是要明确做标准化检测,在日本就是很少存在未知的,也就不存在这样的一个命题。另外,在中国的讨论确实有很多,我们不能因为未知有这种治疗策略就去按照这个做,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的送检测来减少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