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血液科医学进展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突破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突破

2013-08-29 20:51 阅读:2064 来源:爱爱医 责任编辑:邝兆进
[导读] APL诱导分化治疗发展大事记1971年,英国弗兰德(Friend)等报告,小鼠红白血病细胞能被二甲亚砜(DMSO)诱导分化。1978年,以色列赛克斯(Sachs)等通过小鼠试验结果,提出对恶性

    APL诱导分化治疗发展大事记
    1971年,英国弗兰德(Friend)等报告,小鼠红白血病细胞能被二甲亚砜(DMSO)诱导分化。
    1978年,以色列赛克斯(Sachs)等通过小鼠试验结果,提出对恶性肿瘤细胞“诱导分化”设想。
    1980-1983年,美国布雷特曼(Breitman)等报告人类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U937及新鲜APL细胞在13顺式维甲酸及ATRA作用下,可向正常细胞分化。
    1985年,王振义教授率先将ATRA诱导分化治疗APL的方法推向临床应用,取得成功。
    1987年10月,黄萌茸、王振义教授等首次报告4例应用ATRA诱导分化治疗的APL患者均获得CR。
    1988年8月,《血液》杂志发表了王振义教授等的研究论文,报告了24例应用ATRA诱导分化治疗的APL患者,23例获得CR。
    1989-1990 年,法国研究者在王振义教授工作的基础上,应用ATRA诱导分化治疗22例APL。
    1991年,王振义教授的学生陈竺等在《血液》杂志发表论文,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阐明APL的发病原理和诱导分化疗法的作用机制。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关于ATRA和As2O3联合治疗APL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联合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2003年,王振义教授应邀在全美血液学年会上进行有关诱导分化和凋亡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专题报告,这也是亚洲学者第1次受邀。
    2008年,王振义教授与他的学生陈竺应邀在Blood上撰写专题综述,题目为《APL:从一个死亡率很高的白血病到治愈率很高的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极为凶险的白血病,起病急、恶化速度极快、缓解率低、死亡率高。既往的治疗多为化疗,但化疗在杀灭白血病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人体正常细胞及免疫系统,使疾病难以根治。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振义教授在我国儒家“改邪归正”思想的影响下,通过对白血病诱导分化治疗的长期研究,开创了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APL的先河,并取得极大成功。当年,王教授大胆尝试、应用国产ATRA成功治愈5岁APL小女孩的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 探索诱导分化治疗 肿瘤的诱导分化 所谓诱导分化,也称作再分化、肿瘤逆转等,是指恶性肿瘤细胞在体内外分化诱导剂的作用下,向正常方向逆转的现象。利用这一现象对恶性肿瘤进行诱导分化治疗的特点是不杀灭恶性肿瘤细胞,而是诱导恶性肿瘤细胞重新分化为正常或接近正常细胞。这是肿瘤生物学治疗的新领域,为肿瘤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确立研究方向 上世纪70年代,当这一全新的肿瘤治疗概念被提出后,王振义教授从中获得启发,将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较早即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尽管最初整整2年的试验一无所获,但王振义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依然迎难而上。

    开展深入研究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国外文献相继报告,新鲜的APL细胞可在13-顺式维甲酸和ATRA作用下向正常细胞逆转。王振义教授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自己的研究,使用国产ATRA进行试验。1985年,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不断调整方案后,王振义教授亦证实了国产ATRA对APL细胞诱导分化的作用。同年,在体外试验的基础上,王振义教授率先将ATRA应用于临床诱导分化治疗APL患者,取得了成功。首例治愈患者当时年仅5岁,是世界上第1个口服ATRA被成功治愈的APL病例。 首次应用于临床 故事发生在大约30年前,王振义教授偶然地从妻子谢竞雄医生(上海儿童医院小儿血液科顾问医生)那里得知,医院收治了一位5岁的APL小女孩。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出现高热、口鼻流血、肛周脓肿、内脏多处感染等症状和体征,生命危在旦夕。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王振义教授作为血液科医生,深为小女孩的处境担忧。联想到自己正在进行的相关研究,王振义教授与妻子谢竞雄医生讨论,试用这种药可能挽救小女孩的生命。当时,谢竞雄医生疑虑重重:“尽管你们进行了体外试验,但目前尚无ATRA应用于APL患者的先例,药物进入人体后究竟会怎样?假如药物对小女孩的病情不起作用,怎么办?假如小女孩的病情恶化或不治身死,我们又能说得清吗?”王振义教授沉思片刻,回答道:“我也考虑到了这些问题。可凡事总会有第一次,第一次总会有风险啊!”妻子深深地叹了口气,接着说:“我又何尝不想救这个小女孩呢。可是,万一不成功呢?我们也许就会遇到麻烦!你能保证成功吗?”这些话使王振义教授沉默了。的确,他无法保证ATRA在APL患者人体应用的成功。次日,王振义教授从妻子那里又得知,小女孩的病情已更加严重,每一分钟都面临着死亡。听到这个消息,王振义教授的心情更加沉重了,他认真地对妻子说:“你我都是医生,我们没有其他选择。挽救患者的生命是我们的天职,即使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啊!”此后,王振义教授针对小女孩的病情提出了自己的治疗方案,在征得小女孩家属同意后,开始进行治疗。当时,王振义教授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然而,面对阻力,王振义教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有勇气,我尊重科学。”令人惊喜的是,服药3天后,小女孩的病情不再继续恶化;1个星期后,原本神志不清的小女孩睁开了眼睛;1个月后,小女孩的病情已完全缓解……如今,当年的小女孩已长大成人,健康活泼,过着正常人一般的生活。 继续大胆的尝试 应用于首批患者 王振义教授始终认为,“只要有科学的试验依据,对患者无毒副反应,为挽救绝望患者的生命,就可以尝试。”在应用ATRA成功治疗第1例APL患者后,王振义教授获得很大信心。此后,他承担风险又陆续治疗其他一些APL患者。

    1987年10月,在最早发表于《上海医学》杂志题为《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研究》论文中,王振义教授的学生黄萌茸等报告了使用国产ATRA治疗4例APL患者均获完全缓解(CR),且治疗过程中无骨髓抑制、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1988年8月,国际血液学权威杂志《血液(Blood)》发表黄萌茸、王振义教授等又一篇较完整关于ATRA诱导分化治疗APL研究论文,报告首批治疗24例APL患者中,23例获得CR(超过90%)。该高质量论文引起国际血液学界强烈震动,由此掀起诱导分化研究新高潮。积极推广,促进临床转化 此后,王振义教授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积极地将该疗法推向国内外。同时,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和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作为龙头单位的全国维甲酸治疗白血病协作组顺利组建。通过提供药物、公开治疗方案等方式,ATRA诱导分化治疗APL这一突破性疗法被迅速推广到全国。由于国产ATRA诱导分化疗法用药简单、价格便宜、副作用小、缓解率高、不受医疗设备条件的限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几百例APL患者的病情获得CR。

    1992年,孙关林等在《中华血液学杂志》上发表一篇题为《全反式维甲酸治疗54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论文对此进行了总结,在我国应用ATRA诱导分化治疗的544例APL患者中,84%获得CR。不断创新,建立“上海方案” 在此基础上,王振义、陈竺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联合应用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APL,可使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至95%,从而使APL成为一种临床可治愈的白血病。该治疗方案也被国际血液学界称为“上海方案”。从现在的概念来看,王振义教授应用ATRA诱导分化治疗APL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转化医学实践。尊重科学,勇于实践是实现转化医学的关键。国际著名癌症专家沃瑞尔(Warrell)亦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应用的典范 。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