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流失,生源日益紧张
于莺在微博中坦言:"面对消逝的年轻生命,多少颗年轻医生的心日渐冰冷,多少名正值壮年的医生琢磨着改行……优秀的年轻医生越来越少,一线质量明显滑坡。"
风湿数超过10万的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章蓉娅和于莺有同感。她在微博里提到,越来越多博士同学或医院同事离开医疗行业。"同行中,80%坚决不让下一代当医生。"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近日发布博文称,这两年的护士流失率一直在上升,"去年下半年一家大医院流失了68名护士……有相当部分当年跟我第一时间奔赴映秀抗震救灾的护士也悄然离开。我们是否需要反思?谁能留住她们?"
医务人员大量流失的同时,医学院生源日益紧张。
章蓉娅指出,近几年高考,医学院校录取分数线越来越低,厦门大学一个月前宣布"2012年所有新招的医学生免除学费",借此挽回生源。在读医学硕士"tribbie"直言:"中国的医学院扩招太厉害,门槛低,质量差……"
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医护收入
一名北京知名医院急诊科医生曾在一档电视访谈节目中感慨收入低:"工作7年,买不起房,郁闷。"《2011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数据显示,医学类本科毕业生月薪最低,为2191元。
章蓉娅不久前曾撰文呼吁,医生要有尊严地活着,首先需提高收入。她认为,在中国,医生是低收入、高风险、高压力、高强度的职业,付出与收入不匹配。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恒鹏认同这个观点。他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不是医生道德水平滑坡,而是社会激励机制出了问题。"有人讲,医生救死扶伤,就像天使,必须品德高尚。但哪个职业不应该是天使?"他举例说,官员决策影响国家前途,法官判决事关自由、生命,媒体报道有关名誉、尊严,校车司机决定多名学生安全……责任都不轻。
朱恒鹏认为,道德高尚的人,除了得到足够社会尊重外,体面的物质生活也必不可少。"这可以保证医生像人们希望的那样工作,保证更多优秀青年愿意投入这项事业。"
极端个案并不代表普遍现象
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副主任王晓军认为,针对医生的恶性案件,不应定义为医患冲突。"别把医生和患者放在对立的两极去评论。**杀的是极端分子,不能代表多数人,他们恰恰是广大患者利益的最大伤害者。"
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工作的"午后雨林"发布博文称,我们身边许多和谐的医患故事没被报道,极端个案却遭大肆渲染,被误识为社会普遍现象。公众和医务工作者都不自觉卷入了"医患关系紧张"的舆论认同。"事实上,医患关系总体是和谐的,请多给一点信心。"
这几天,章蓉娅在微博里记录下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我为什么要做医生?为什么要跟自己和家人过不去,选择这么一个吃力不讨好、还得挨骂的职业?"
"当初进清华时不学医。因为对医学的热爱,对救死扶伤的信仰,我转系到了医学院。但现在,心理很痛,需要很多鼓励和肯定,否则我怕坚持不下去……"
"生活还要继续,工作还要全力以赴,病人还要接着耐心对待、客观治疗,砍人的毕竟是少数,其他病人是无辜的。"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亚药理学会和英国药理学会主办的澳-英联合药理...[详细]
2月28日,GW制药宣布美国FDA授予该公司用于治疗儿童Lennox-Ga...[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