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间隙是认识和诊治肛肠疾病特别是肛周脓肿和肛瘘的基础。但是肛周间隙分隔多,理解和记忆起来特别复杂。前几天跟靳老师聊这方面的解剖,靳老师说他脑子里已建立了肛周结构的立体解剖,很是羡慕。可我怎么就建立不起来。特别纠结于两侧解剖和前后解剖差别很大。思考一番,突然有了新的感觉,找到点窍门,介绍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帮助。
大家对第一个图都比较熟悉,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与内括约肌间为括约肌肌间间隙,肛提肌上为骨盆直肠间隙,肛提肌下,外括约肌外为坐骨直肠间隙。还是这个图,我们将右侧外括约浅深层向右侧连一粗线,把它作为肛尾韧带,而把左侧耻骨直肠肌擦去,代表耻直肌在前方是缺损的(实际是连到前面耻骨了),这时我们发现这个图变成前后位了。这样改的好处,揭示了两个很重要的问题:第一个是马蹄形肛瘘或脓肿,临床常见分为浅深两层,在后面是被肛尾韧带分为浅深两层即肛管浅间隙的和肛管深间隙的,在两侧没有肛尾韧带这样的分割,全为坐骨直肠窝;第二个是在前位因为耻直肌向前走行,出现缺损,告诉我们前面外括约肌保留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女性,更短,比较薄弱,因此在做前位肛周脓肿和肛瘘时,尽量保留外括约肌,避免失禁的风险。把这两个图连到一块记,我们脑子会建立这样的模型,整个肛门一周都是第一个图那样,只是在后面多了一层肛尾韧带把“坐骨直肠间隙”分了两层,而前面少了耻直肌,变得薄弱,我们要注意保护外括约肌。
简单记就是:三个间隙,后多前少。“三个间隙”指:括约肌间间隙,骨盆直肠间隙,坐骨直肠间隙,“后多前少”指:后面多了一层肛尾韧带把“坐骨直肠间隙”分为肛管浅深两层间隙,而前面少了耻直肌。
当然,这是简单记法,细节还需大家下功夫,只有把书读厚,才会变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