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血液科医学进展 > 红细胞免疫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作用

红细胞免疫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作用

2012-09-28 09:54 阅读:3149 来源:爱爱医 责任编辑:潘乐乐
[导读] 病毒性肝炎导致肝细胞慢性损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病毒的持续**,机体产生了病理性的免疫应答。因此,机体调节免疫应答的能力及清除病毒颗粒、病毒抗原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物质的能力,可直接反应肝脏功能损伤的情况及病情的严重程度[1]。红细胞具有重要的天

    病毒性肝炎导致肝细胞慢性损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病毒的持续复制,机体产生了病理性的免疫应答。因此,机体调节免疫应答的能力及清除病毒颗粒、病毒抗原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物质的能力,可直接反应肝脏功能损伤的情况及病情的严重程度[1]。红细胞具有重要的天然免疫黏附功能,其表面广泛表达的Ⅰ型补体受体(CR1)成簇分布,不但能快速黏附循环的致病原、抗原抗体复合物等物质,并将其运输到肝脏及脾脏中彻底销毁,而且还将黏附补体(抗体)调理的致病物质“提呈”给白细胞吞噬,因此,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RNIAF)状况与肝功能损伤的程度密切相关[2]。现综述如下。

    1.红细胞Ⅰ型补体受体基因点突变及数量表达的变化与病毒性

    肝炎研究发现,肝炎、肝硬化的各型病人红细胞CRl基因点突变率与正常人无差异,但其数量的表达及RNIAF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而降低。认为CRl数量及RNIAF的降低系后天获得,与疾病本身的因素有关。因此,可以认为肝硬化患者红细胞CRl活性降低与肝炎肝硬化的发生有相关性。RNIAF可以提示疾病的预后:(1)肝炎肝硬化的病人在肝硬化发生之前,已有病毒感染史,病毒在肝脏细胞内生长繁殖造成肝脏单核-巨噬系统功能损害,使红细胞携带红细胞黏附免疫复合物(IC)的不易被清除,致IC蓄积,过多IC长期刺激肝脏,引起肝纤维,最终形成肝硬化。(2)当肝脏严重受损时,IC激活补体,使CRl降解增加[3],占据C3b/C4b的结合位点使CRl功能失效[4]。肝硬化合并脾脏功能亢进时,红细胞破坏增加,使红细胞CRl总数减少等,如上因素都可导致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降低,使红细胞对白细胞免疫功能的调控和促进作用减弱。白细胞免疫功能的减弱势必影响到免疫监视、免疫防御及免疫自稳等功能,从而影响疾病的预后。在各型肝硬化患者(Child Pugh分型)中,HH基因型患者红细胞CRl数量及RNIAF均高于HL、LL型,且HH型病人病情预后明显好于基因点突变型患者,说明CRl活性及RNIAF的高低能提示病情的预后,因此,CRl活性及RNIAF的变化可考虑作为临床肝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判断指标[5]。

    2.肝硬化患者红细胞趋化因子受体与红细胞天然免疫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反应能力比正常人低得多,仅为18.6%[6]。而肝脏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成人时期,肝脏则负责合成血清补体和急性相反应蛋白,这些成分是对各种病原体天然免疫反应或炎症反应的必备物质。肝硬化时,肝内弥漫性纤维化,肝细胞严重受损,血清补体合成下降,必然影响天然免疫反应。肝硬化时,由于慢性炎症及持续感染等刺激,患者常常表现为血清IL-8等细胞因子的明显升高[7],肝硬化患者血清IL-8比正常人显著升高(P<0.01)。这说明IL-8参与了肝硬化的病理过程。IL-8尤其受体即趋化因子受体调节,IL-8与趋化因子受体结合后,迅速被细胞吞噬(内化),内化以后,趋化因子受体又能迅速再循环到膜表面,IL-8可以迅速反馈抑制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肝硬化患者血清IL-8升高,红细胞趋化因子受体和红细胞天然免疫能力均降低且与IL-8升高呈负相关,说明红细胞参与了肝硬化患者的免疫反应及炎症反应等病理过程的调节,红细胞上的CR1与趋化因子受体之间的关系及病理过程中的调节机制,值得人们深入研究[8]。

    3.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在肝病不同病期的变化及意义

    肝病病情发展的严重程度与机体整体功能状态和清除功能(特别是免疫清除功能)密切相关。红细胞膜表面表达有数量众多的免疫分子,如CD35(CR1)、CD44、CD58、CD59及趋化因子受体等,这些物质在机体整体生理功能的维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CR1不但微调补体活化的强度、介导免疫黏附清除抗原抗体复合物,而且还介导吞噬清除;CD44不但参与细胞间相互作用,而且在淋巴细胞的发育、归巢、肿瘤转移、细胞激活和信号传导中有重要作用;IL-8R的表达对调节机体炎症反应的强度、清除炎症坏死物质有重要作用。因此,红细胞作为数量庞大的细胞群,其介导的免疫清除反应及免疫调节功能是机体整体功能的具体体现。研究表明,不同肝病RNIAF虽然都不同程度地低于正常人群,但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肝硬化不同分级中最为明显,且RNIAF的变化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高度相关。特别在重型恢复期,RNIAF快速回升至接近正常水平,而此时其他肝功能损害指标如CHE、PT、PTA等恢复不显著,因此,RNIAF可能是反应肝病病情发展变化的灵敏指标。同sCR1与肝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比较,RNIAF与肝病病情严重程度的变化相关性更好、灵敏性更高。RNIAF的变化可考虑作为判断临床肝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2]。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9]研究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损害的RBC-C3b活性降低,RBC-ICR水平明显升高,尤以肝硬化腹水组为甚。这一结果说明肝硬化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低下,参与了该病的发生与发展。对肝硬化患者除了在临床上进行一些常规治疗的同时,适当应用一些氧自由基消除剂的治疗可望提高机体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对维持机体的免疫调控、控制其病情发展,提高治疗效果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10]。

    4.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及T细胞亚群状态与活动期

    慢性乙型肝炎HBV引起肝脏损害与患者机体免疫细胞及免疫因子对HBV的免疫应答和免疫病理反应有密切关系。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表面CR1分子(CD35)能与带有补体的C3b受体结合并协助促进吞噬系统对CIC的清除,由RBC把这些结合物带到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进行处理,红细胞表面CR1活性的发挥,影响着红细胞黏附和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CD4+、CD8+这两个T细胞亚群相互协调、平衡,共同达到清除病原体的目的。实验结果显示,CAH外周血RBC-C3bRR、DT ER降低,反映了红细胞对抗原物质的免疫黏附能力下降,是由于肝炎发病过程中伴有红细胞质和量的改变,红细胞表面的CR1活性也受到影响。RBC-ICR增高,是肝组织的损害导致IC不能从红细胞上解离清除而重返血循环,且IC占据红细胞表面C3b受体的位置,也是导致RBC-C3bRR下降的原因之一。HBV感染后肝功能损伤同时伴有T细胞亚群失衡。病人CD4+有下降趋势,CD8+明显增高,且CD8+的增高与ALT呈正相关[11],CD8+主要为细胞毒T淋巴细胞,它主要杀伤被HBV感染的靶细胞,但CD8+的过分反应也同时引起肝细胞大量损伤,表现转氨酶升高。RBC-ICR与CD4+、CD8+呈负相关,由于主要对Th功能起封闭作用的抑制因子是免疫复合物的过度生成,其能阻断Th对靶细胞的识别和攻击,CD4+Th细胞应答低下。CD4+/CD8+比例降低说明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存在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功能紊乱[12]。1993年Horuk等[13]证实红细胞趋化因子受体(ECKR)作为一种清除受体,清除血液中的趋化因子,在炎症肿瘤等情况下血液中出现过量IL-8趋化因子,这时,红细胞就能结合过多的IL-8,从而使得结合的IL-8失去了对靶细胞的作用,红细胞的这种作用在于维持一个合适的CK浓度,保证中性粒细胞等敏感地从血液中向CK浓度较高的炎症部位游动。肝癌患者与正常人相比,ECKR活性显著降低,说明肝癌患者红细胞结合IL-8的能力下降,因为肝癌患者IL-8浓度明显增高,这样,红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大量被IL-8覆盖,使得红细胞IL-8受体分子结合能力明显降低。提高肝癌患者红细胞免疫系统调控能力,改善肝癌患者ECKR结合活性,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