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纤维蛋白溶解
纤溶酶可以消化、干涉各种凝血因子而引起严重的凝血障碍病。 原发性纤溶较少见。纤维蛋白溶解常伴有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凝血时间延长、FDP增多。纤维蛋白溶解本身并不引起血小板数减少。
3.香豆素或肝素毒性反应
口服抗凝剂过量可引起因子Ⅱ、Ⅶ、Ⅸ和Ⅹ功能减退。患者PT和PTT延长。肝素也可使PTT延长,大剂量肝素则PT也延长。这两种抗凝剂的过量都可以引起单个或多个部位的出血。
4.循环抗凝物质存在
如果患者的凝血缺陷对所采用的治疗措施无效,则应考虑是否存在某种抑制物,抑制凝血过程的某一阶段。患者凝血的特异试验不能被正常血浆成分所纠正。
(三)复合性缺陷
1.血管性假血友病(VWD)
是一组先天性疾病,少数患者为获得性。男女均可发病。患者血小板功能受损(粘附不良),同时有凝血缺陷(因子Ⅷ生成减少)。临床表现轻重差异很大。某些患者仅有轻度实验室异常而无临床症状。诊断依据BT延长,因子Ⅷ减少(凝血活性和VWF同时减少),以及患者血小板对瑞斯托霉素无聚集反应。某些患者的异常有很大的波动性,需重复试验才能获得诊断。对某些患者,输血可暂时地刺激因子Ⅷ生成。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是一种在血管内发生的获得性凝血异常。由于凝血因子耗竭而患者有严重出血倾向。因子Ⅴ、Ⅷ和纤维蛋白原被迅速消耗,不能及时代偿,使血浆水平低下。产生的FDP有抗凝性而加重出血倾向。DIC并不是一种原发疾病,常伴发于危重病程中,被某种因素促发, 如感染、休克、严重组织损伤、产科并发症等。如果同时发生血小板减少、凝血缺陷和纤维蛋白溶解,应该疑及本病。由于血管内形成的纤维蛋白网丝机械地损伤红细胞,患者常伴有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严重肝病时对DIC的诊断较困难,因为两者有相似的临床和实验室改变。肝病患者如果发生迅速进展的血小板减少,因子Ⅴ、Ⅷ受抑制和凝血障碍(因子Ⅷ不在肝脏产生)即应怀疑DIC(详见第42章)。
随着前列腺癌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精准诊断与分层治疗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多...[详细]
综合治疗的必要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需要多模式、多学科的综合治疗策略。结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