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患儿,女,14月。
主诉:纳差,神萎1个月,腹胀1周,加重2d。
现病史:患儿1个月前因“口腔溃疡”出现发热38.5℃左右,伴呕吐,纳差,神萎。在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正常,无呕吐,但仍纳差、神萎。1周前,家长发现患儿腹胀,面色差,小便黄,量少,大便稀,色稍白。当时无发热,无皮疹,时有气促,少咳,无颜面及四肢水肿。近2d,患儿腹胀加重,平卧时烦躁,呻吟,外院腹部B超示:大量腹水。拟“腹水原因待查”收治入院。起病后,人有消瘦,但具体体重不详。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入院体检:T37℃,P120次/min,R24次/min,BP80/55mmHg,神清,营养一般,全身皮肤无明显黄染,咽无充血,呼吸平稳,双肺未闻及罗音,心律齐,心音有力,全腹膨隆,腹壁静脉怒张,移动性浊音(+),肝脾无法触及,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11.2Ⅹ109/L,中性55%,淋巴39%,红细胞3.97Ⅹ1012/L,血红蛋白93g/L,血小板697Ⅹ109/L,反应蛋白29mg/L。尿粪常规(-)。
血生化:结合胆红素60μmol/L,总胆红素76μmol/L,GPT22U/L,GOT47U/L,总蛋白66g/L,白蛋白31g/L,球蛋白35g/L,肌苷20μmol/L,甘油三酯2.01mmol/L,血糖4.5mmol/L,TBA22μmol/L,电解质均正常。
血沉57mm/h.血培养(-)。血肥达HO**1:40(-)。MP-IgM1:40(-)。TB-Ab(-)。PPD试验(-)。TORCH-IgM(-)。EB-IgM(-)。HIV(-)。TPPA(-)。HCV-Ab(-)。三对半HBVs-Ab(+),余(-)。
腹水:微浊,棕黄色,白细胞630×106/L,多核4%,淋巴20%,单核76%(涂片肿瘤,结核,隐球菌均阴性。
腹水生化:总胆红素104μmol/L,AMY2420U/L.MP培养(阴性),蛋白40000mg/L,Glu5.0mmol/L,AST20u/L,LDH344u/L,CK69u/L,腹水培养:(-)。铜兰蛋白值正常。
眼科会诊:未见K-F环。心彩超(-)。腹部B超:腹腔大量积液,腹腔积液伴广泛粘连,淋巴管瘤(大网膜囊肿)不能排除。
胸腹片:(1)支气管肺炎。(2)腹腔积液。(3)左腹膜后肿块待排。
心电图:低电压。胸部CT:右肺上、下叶阶段性不张,伴炎症。右侧轻度胸腔积液,左肺下叶炎症伴轻度不张。
腹部CT:(1)大量腹水,(2)肝左叶小,肝裂宽。(3)肠段形态略差,部分肠腔积液,肠壁增厚-肠炎待排。
诊疗经过:入院后先后予头孢噻肟(凯福隆)及舒氨新抗感染,VitC、VitK1对症,贝科能保肝,DCT及安体舒通利尿,白蛋白支持治疗,胃肠减压后患儿腹水无明显减少,最大腹围56.5~57.5cm,体温波动于37℃~39℃之间,排除其他疾病确诊为自发性胆道穿孔、胆汁性腹膜炎后转外科手术,术中吸出包裹性黄棕色腹水1300ml,并取一包裹囊壁行病理检查。结果:慢性炎性肉芽组织。
术后凯复定及甲硝唑抗感染和对症支持治疗,体温即下降,黄疸逐渐减退,治愈出院。
病例讨论:
胆汁性腹膜炎是胆汁进入腹腔形成的化学性炎症,在小儿科较少见。病因见于胆道梗阻、细菌感染,少数为胰胆合流异常,另多见于损伤性肝胆检查和肝胆手术后,婴幼儿则多见于胆总管囊肿穿孔。胆汁性腹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胀、腹膜刺激征阳性,腹腔穿刺可见胆汁性腹水。胆汁性腹水或胆汁性腹膜炎腹水胆红素>120μmol/L,腹水/血清胆红素比值>1.本病例腹水/血清胆红素比值与文献报道相符。如腹水量少可用碘排泄试验和99锝扫描以明确诊断。小儿胆汁性腹膜炎与成人不同,病程多呈亚急性,临床症状不典型,多以腹胀、腹泻、呕吐起病,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腹肌紧张不明显,除腹胀外腹部体征无特异性,不易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腹胀相鉴别。合并细菌感染时表现为发热、腹痛、腹胀、可伴腹水,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反跳痛,常易误诊为败血症、黄疸腹水、肠炎、肠梗阻、细菌性腹膜炎,早期诊断较困难,误诊率高达73.3%。
本例患儿门诊拟“腹水原因待查”收入内科,临床表现为腹胀、大量腹水、发热,并出现黄疸和进行性消瘦症状符合,腹水检查结果提示为胆汁性腹膜炎。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水。经外科手术治疗后,进行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症状缓解,体温下降,血胆红素下降,黄疸逐渐消退,疗效满意。总之小儿胆汁性腹膜炎是少见疾病,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且与相似症状的疾病不易鉴别,早期诊断较困难。不论内科医师还是外科医师都应对本病提高认识,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