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透析(PD)是终末期肾衰竭(ESRD)的主要替代治疗方法之一。腹膜透析作为终末期肾脏病一体化治疗的初始选择方式有很多优点:延缓残余肾功能下降速度,维持机体血液动力学稳定,中分子物质清除效果好,患者有更独立的生活方式,就业率高等,尤其PD开始的前1~2年有较好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此外腹透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率较低,其作为肾移植前的替代治疗具有一定优势。
近年来随着腹膜透析技术改善及腹膜透析培训规范化,腹膜透析患者生存及技术存活显著提高,国际上多个腹膜透析中心包括我们中心在内,患者5年生存率及技术存活可达50%以上。腹膜透析治疗的有效性有赖于腹膜结构和功能完整。然而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以及含葡萄糖非生理性的腹透液长期使用可引起腹膜通透性增高,超滤减少,甚至超滤衰竭,腹膜形态上表现为纤维化。这些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是导致患者技术失败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成为制约腹膜透析发展的主要障碍。
腹膜是一种生理性半透膜,由毛细血管、腹膜间质、间皮细胞等构成。腹腔免疫系统在防御腹透相关性腹膜炎发生和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该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局部的巨噬细胞、间皮细胞、从循环系统募集的白细胞、T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腹膜巨噬细胞作为腹腔局部防御中的主要细胞群,是腹膜炎发生时炎症介质的主要来源,在吞噬外来微生物、加工和提呈抗原中起着关键作用。巨噬细胞激活是腹膜宿主防御第一道防线的中心和基本部分。参与腹腔局部防御的另一主要细胞群是间皮细胞。间皮细胞也是构成腹膜的主要细胞群体之一,其位于腹膜巨噬细胞和间皮下微血管之间紧密连接的关键部位,在腹膜巨噬细胞和血管细胞之间的相互反应中起双相调节作用。随着对间皮细胞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间皮细胞不只是一个被动转运膜,而且是作为腹腔巨噬细胞相关性细胞因子作用的靶细胞,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功能,主动参与腹膜炎症的活化过程。腹膜炎的发生、临床过程和结局与宿主反应机制,特别是腹腔中巨噬细胞和腹膜间皮细胞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近年的研究结果显示,细胞膜Toll样受体(TLRs)介导的免疫细胞吞噬、自噬和杀菌效应在先天免疫识别和清除微生物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巨噬细胞的表型和功能改变(M1和M2)也是调节机体免疫的重要因素。我们近年来围绕腹腔局部免疫防御机制进行了相关系列研究:通过比较新腹透患者(1月)和长期腹透患者(3年以上)透出液中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杀菌功能的变化。
我们发现:巨噬细胞可吞噬大肠杆菌。其中长期透析患者透出液中的巨噬细胞所吞噬的细菌显著少于新患者。提示长期腹透患者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低于新透析患者。体外研究显示:高浓度葡萄糖透析液可下调人腹膜间皮细胞TLR2和TLR4的表达,其对细菌产物Pam3CSK4和LPS刺激的反应降低,提示葡萄糖透析液可通过抑制腹膜间皮细胞TLRs信号导致腹膜局部的防御功能下降。我们在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患者腹腔巨噬细胞研究中也显示同样结果。
我们还发现腹透相关腹膜炎时腹腔巨噬细胞表型改变,M2型巨噬细胞比例显著下降。而腹膜炎治疗改善后M2型巨噬细胞可回升至无腹膜炎组水平。提示腹透患者腹腔局部先天免疫异常参与腹膜炎的发生。近年来自噬与细胞内病原菌的相互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其在抗细胞内病原菌感染中发挥着天然免疫应答作用。我们研究发现:人PMCs结构性表达Atg5和Atg16基因。LPS以时间依赖方式诱导人PMCs自噬小体数量增加,自噬相关蛋白合成增加。LPS诱导的自噬可显著增强PMCs杀菌功能及大肠杆菌与自噬体空泡的共定位。抑制自噬显著降低LPS诱导的细胞杀菌功能。提示PMCs通过自噬机制参与腹腔防御大肠杆菌入侵。
综上所述,腹腔局部防御功能受损在腹透相关性腹膜炎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深入了解腹腔局部防御机制,对于揭示腹膜炎及腹膜纤维化发生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阐述了病案分析的重要意义、思路和方法。各论分为四章,包括口腔内科学、口腔颌...[详细]
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手段,其技术理论、操作规范、材料器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