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要抓紧时间采访,今天雨越下越大,随时有可能再次塌方中断交通,到时候就出不了县城了!"解放军三○三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陈文斗对记者反复叮嘱。4月14日,他与妻子休假来到芦山县城探亲,地震发生后,老家房屋损毁,身为医务工作者的夫妇俩顾不上安抚家人,连续4天坚守在灾区前线参与救治工作。昨日,本报记者在芦山县人民医院看到了这对南宁医生伉俪。
丈夫:深入重灾区抢救伤员
23日,芦山县城阴雨绵绵,气温骤降到12℃。上午9时许,一辆满载灾区医药物资的货车刚抵达芦山县人民医院,身材高大的陈文斗与妻子带领着医院内的10余名医疗志愿者,赶忙上前卸货,招呼众人一字排开,一箱又一箱的急缺药品通过人手传递很快在急诊大厅堆成一座小山。沉重的医疗器械陈文斗二话不说,双手一抱快速送至2楼临时仓库后,马上折返搬运下一批药品。
20分钟后,在志愿者和记者的帮助下,百余件药品和器械顺利地存放至县医院不同的科室里,而此时的陈文斗双眼通红,头顶和身上的军装早已湿透,妻子更是因为感冒一时间喘不上来气,在一旁剧烈地咳嗽。
地震发生后,陈文斗一直在受灾较重的龙门镇配合当地医疗队对伤员进行抢救,前天才到县医院报到。当得知记者来意后,陈文斗疲惫的面容稍微放松了一些。陈文斗颤抖地点燃烟盒中最后一根皱巴巴的烟后告诉记者,回到芦山县城后,医院内的情况已经基本稳定,需要做手术及伤势较重的伤者都送到了雅安、成都的医院进行救治。这两天,他主要配合医院展开救治工作,一旦有行动不便的伤者,他便上门治疗,或者和志愿者一起搬运医疗物资。
地震后余震不断,原计划乘坐昨天的飞机返回南宁,可陈文斗却一直联系不上妻子,十分焦急。前天赶到县城后发现妻子刚和医疗队从周边的村子回来,才知道她平安无事。
谈话间,一名伤者被背进医院,他赶忙上前进行检查,安排好伤员后不忘叮嘱记者:"今天下雨,前方可能会发生塌方,赶紧回市区,不然天黑了路就走不了了。"
妻子:随同医疗队进村救援
"回到县城和丈夫团聚后,他才有时间能休息了几个小时,晚上几次强烈的余震都没有震醒。"陈文斗的妻子宋浩看着丈夫心痛地说,20日,她正在县城的老家中探亲,地震发生时,地动山摇,过了几秒才跑出房间,发现很多房屋都倒塌了。随后,她自发来到芦山县人民医院参与急救和转移伤员。当时,医院内一片混乱,过道上挤满了人,还不断有伤员被送进来。
宋浩是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输液室的一名护士,作为本职工作,震后第二天她志愿加入了赶赴重灾区的医疗队,背着纱布、止血带和药品等徒步深入县城周边的村镇救援,为伤者包扎、清理伤口。
"我面前的一块地突然塌了一个大洞。"其间宋浩经历了一次最大的余震,加上不知道丈夫的情况,当时她感到非常的害怕。但随着医疗队救援工作的开展,宋浩看到很多村民地震防护意识较差,受伤甚至死亡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她也记不清自己给多少名伤者包扎过伤口。宋浩常常是超负荷工作,着凉加上休息不足,她患上了重感冒,咳嗽不止,严重时甚至呕吐。
同事:从南宁赶赴灾区救援
"虽然已经超过休假时间,他们所工作的医院得知情况后很感动,非常支持夫妇俩的工作,并让他们继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在医院里,记者无意间发现与陈文斗同科室的王大夫,昨日他也刚从南宁赶到灾区,志愿加入夫妇俩的救援工作行列。
自从20日早上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之后,自家的老房屋被震裂拦腰损毁,夫妇俩至今还没回过倒塌的家中,里面的东西也没来得及取出。每天深夜从县医院出来后,和家人团聚在距离医院约1000米的路边,一家亲戚总共十八口人挤在一个临时搭建的简易帐篷内。
上午10时,气温不断下降,宋浩突感身体不适,咳嗽不止并伴着干呕,却还要坚持继续工作。在陈文斗的强烈要求下才答应回到帐篷休息一会。记者注意到,在回到临时住所的路上,此时的陈文斗,与第一次所看见的铁汉医生截然不同,他温柔地陪伴在衣着单薄的宋浩身边,不时停下来让妻子休息,一手喂水,一手轻轻地拍打着妻子的后背。
今年是陈文斗和妻子结婚的第四年,也第四次陪妻子回家探亲,却没想到遭遇了大地震,但是作为医务工作者,他们不约而同地在震后第一时间投身救援工作中。
"身为一名军人,一名医生,为灾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再累也是值得的。"临行前,陈文斗笑着对记者说,同时,作为绿城市民更应该体现出"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南宁精神。
随后,陈文斗冒雨跑向县医院,投入新一轮的救援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