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国际卒中大会(ISC)上,脑出血专题内容丰富,与会者从流行病学、病因学、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交流。虽并无突破性进展,但会上发布的几项研究成果仍值得关注。
血压管理
高血压是脑出血诊治的核心,其不仅是脑出血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对患者预后进行判断的重要指标。但血压变异性在脑出血诊治及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几年前,研究者更多关注缺血性卒中复发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在本次大会上,澳大利亚安德森教授报告了INTERACT2研究事后分析的结果。研究者发现,以血压标准差作为血压变异指标,在脑出血的超急期(发病24小时内)和急性期(24小时后至7天内),收缩压的变异性是预后不良的***预测危险因素,血压变异性越大,预后越差。研究提示在脑出血的治疗中,不仅要快速降压,而且还要在急性期保持血压相对平稳。该研究成果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相关文献于会议当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该研究结论尚待前瞻性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此外,该研究组在大会上还报告了INTERACT2研究另一项分析结果。为了减少血肿扩大,脑出血后的降压治疗要达到3个目标,即做到早期(发病1小时内)、降压达标(<140mmHg)和降压效果持续(大于24小时)。然而,该回顾性研究的结论亦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验证。
药物治疗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齐亚教授报告了CLEARⅢ研究的阶段性结果。CLEARⅢ是一项针对脑室出血患者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计划入组500例患者,旨在观察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解脑室内血块是否可以改善患者预后。研究者在本次会议上公布了迄今入组的250例患者的安全性结果。报告显示,死亡、出血和感染的发生率较预期低,提示研究方案对重症脑室内出血患者是安全的。研究者认为,为保障研究的安全性,必须严格遵守试验方案。鉴于脑出血的另一项外科干预研究STICHⅡ近期公布了阴性结果,CLEARⅢ的研究结果值得期待。
另外,美国西北医学中心奈登奇教授报告了去氨加压素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血小板功能的研究结果。研究组发现,患者对单剂量静脉去氨加压素耐受良好,可以改善体内血小板活性。尽管患者存在血肿扩大高危因素(如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但治疗后71%的患者血肿并没有扩大。由于研究病例数少,无对照研究,该研究结论尚待大样本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病因和流行病学
西班牙蒙塔内尔教授对脑出血风险的遗传学标志物进行了总结,血小板、同型半胱氨酸等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散发脑出血风险有关,apoE4和E2与脑叶出血(也可能与深部脑出血)风险及预后相关。
Montaner教授认为,有关脑出血的遗传学研究需要大规模协作。目前,多国研究者已经组成了国际卒中遗传联盟(ISGC)。ISGC成员伍(Woo)对脑出血基因筛查识别进行了荟萃分析,研究者首次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发现脑出血易感基因位点,现已发现两个新的脑叶出血易感基因位点(分别位于1q22和12q21)。Woo指出,因脑出血部位不同基因分布存在差异,应针对此问题进行更大样本的研究。
目前进行的ERICH研究是一项大型脑出血流行病学研究,调查了在西班牙人、非西班牙裔白人和黑人中脑出血危险因素、遗传学特征等,来自辛辛那提的克莱丁夫教授结合ERICH研究对脑出血的流行病学研究进行了介绍。
影像学研究
在脑出血血肿扩大预测中,点样征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不过来自加拿大的布拉库教授对非增强头CT影像分析认为,结合血肿周围液体含量、血肿密度的异质性和血肿边界的不规则性等特点,仍能预测血肿扩大,尽管其价值低于CT血管造影(CTA)的点样征。这对于不能行增强CT检查的患者识别血肿扩大具有一定的作用。不过注重改进和规范影像判读的一致性,还需在大样本研究中进行验证。
相关阅读:
ISC2014:镁治疗未能改善卒中结局
ISC2014:多少卒中患者获得了最佳管理?
ISC2014:ICA闭塞致卒中:血管内治疗与tPA旗鼓相当
让我们首先从抗血小板疗法来进行讨论。毫无疑问的是,阿司匹林对于卒中的二级预...[详细]
研究者正在尝试使用一种有力的影像学检查工具,对难以寻觅的癫痫病灶进行定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