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快讯》杂志(ScienceExpress)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肠道内有很多种细菌对保持结肠免疫系统的功能至关重要。
肠道内共生的微生物是宿主免疫功能的重要调节因子,有可能成为炎症性肠病(IBD)、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的治疗途径。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内的微生物可影响宿主免疫系统的平衡,如分节丝状菌似乎就可诱导肠内Th17细胞的生成。然而,Th17细胞太多有可能诱发自身免疫,使调节性T细胞(Tregs)失衡,不能抑制针对自体细胞的免疫应答。为确认某些共生的细菌是否可调节肠道内Tregs的生成,东京大学的免疫学家Kenya Honda及其同事将正常小鼠与不带细菌的无菌小鼠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两种小鼠小肠内的Tregs没有显著差异,但无菌小鼠结肠内的Tregs明显较低,提示缺少的那些细菌或许能够诱导Tregs的产生。
抗生素实验和基于***的实验显示,与此相关的微生物可能是产芽胞的革兰氏阳性菌。肠道内数量最多的此类细菌有多种,其中一种是梭状芽胞杆菌。Honda及其同事将46种不同菌株的梭状芽胞杆菌混合在一起,然后移植到无菌小鼠中,结果证实了他们的猜测——经此处理后,结肠内的Tregs蓄积增多,而小肠内的Tregs水平没有变化,这提示梭状芽胞杆菌仅影响下消化道内Tregs的产生。今年早些时候的一项研究也提示,另一种细菌——脆弱类杆菌也可诱导肠道内Tregs的产生,但诱导产生的Tregs数量较少。故认为梭状芽胞杆菌是一种真正的强诱导剂。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亚药理学会和英国药理学会主办的澳-英联合药理...[详细]
2月28日,GW制药宣布美国FDA授予该公司用于治疗儿童Lennox-Ga...[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