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原累积病(glycogenstoragedisease,GSD)系糖原的合成和分解障碍引起糖原代谢障碍性疾病,是先天性酶缺陷所造成。在糖原的合成和分解代谢中所必须的酶至少有8种,由这些酶缺陷所造成的临床疾病有12型,其中Ⅰ、Ⅲ、Ⅳ、Ⅵ、Ⅸ型以肝脏病变为主;Ⅱ、Ⅴ、Ⅶ型以肌肉组织受损为主。除Ⅸ型为X连锁隐性遗传外,其余各型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本文重点介绍I型糖原累积病。
常见的各型糖原累积病
型号和病名 酶缺陷 主要临床表现
0型 糖原合成酶 类似酮症性低血糖症状,低智能
Ⅰ型 von Gierke病 葡萄糖-6-磷酸酶 矮身材,肝肿大,低血糖
Ⅱ型 Pompe病 α-1,4-葡糖苷酶 肌张力低,心脏扩大
Ⅲ型 Cori病 脱支酶 低血糖,惊厥,肝肿大
Ⅳ型 Andersen病 分支酶 肝肿大,进行性肝硬化
Ⅴ型 McArdle病 肌磷酸化酶 疼痛性肌痉挛,血红蛋白尿,继发性肾功能衰竭
Ⅵ型 Hers病 肝磷酸化酶 轻度低血糖,生长缓慢,肝肿大
Ⅶ型 Tarui病 肌磷酸果糖激酶 肌痉挛,肌红蛋白尿
Ⅸ型 肝磷酸化酶激酶 肝肿大
【发病机理】
Ⅰ型糖原累积病是由于肝、肾等组织中葡萄糖-6-磷酸酶系统活力缺陷所造成,约占糖原累积病的25%,葡萄糖-6-磷酸酶是所有参与糖代谢途径的酶中惟一存在于细胞内质网内的酶,其编码基因(G6PT)位于第17号染色体。在正常人体中葡萄糖-6-磷酸酶系统可提供由肝糖原分解所得的90%葡萄糖,并在维持血糖稳定方面起主导作用。当酶缺乏时,必然造成严重的空腹低血糖。正常人在血糖过低时,其胰高血糖素分泌随即增高以促进肝糖原分解和葡萄糖异生过程,生成葡萄糖使血糖保持稳定。而患儿低血糖刺激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不仅不能提高血糖浓度,反而使大量糖原分解所产生的部分6-磷酸葡萄糖进入糖酵解途径;同时由于6-磷酸葡萄糖的累积,大部分1-磷酸葡萄糖又重新再合成糖原;加之低血糖不断导致组织蛋白分解,向肝脏输送糖异生原料,这些都加速了肝糖原的合成。糖代谢异常同时还造成了脂肪代谢紊乱,使血中丙酮酸和乳酸含量增高造成酸中毒,还生成大量的乙酰辅酶A,造成三酸甘油酯和胆固醇等脂质合成旺盛,临床表现为高脂血症和肝脂肪变性。此外嘌呤合成代谢亢进使其终末代谢产物尿酸增加而引起高尿酸血症。
【诊断】
1.临床特点:低血糖、乳酸中毒、肝肿大、肌张力低、生长迟缓、腹泻、出血现象、痛风、高甘油三酯血症、黄色瘤。
2.新生儿表现:低血糖、乳酸中毒、因低血糖引起的惊厥,呼吸窘迫、可能没有肝肿大。
3.实验检查:空腹低血糖、低血磷(重症)、血清乳酸、丙酮酸、三酸甘油酯、磷脂、胆固醇、尿酸均增高、血小板粘附率及聚集功能下降、肝功能多数正常。
4.糖代谢功能试验:糖耐量试验呈现典型糖尿病特征;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试验示血糖升高缓慢但乳酸明显升高;半乳糖或果糖试验血葡萄糖不升高。由于本病患儿对此三类试验的个体变异较大,确诊仍需肝组织的糖原定量和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测定。
5.X线检查:骨质疏松、肝脏肿大;CT扫描:肝脏单个或多个腺瘤。
【治疗】
治疗目标是维持适当的血糖浓度。1972年Folkman首次证实全静脉营养(TPN)疗法能有效纠正本病的异常生化改变和改善临床症状。尔后临床即广泛使用日间多次少量进食和夜间使用鼻饲管持续点滴高碳水化合物的治疗方案,以维持血糖水平在4~5mmol/L。此方法不仅可以消除临床症状,并且还可以使患儿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为避免长期鼻饲的困难,也可用每4~6小时口服生玉米淀粉2g/kg混悬液,效果同样良好。酮症酸中毒者可每天口服碳酸氢钠0.2~0.4g,严重者需静脉输入碳酸氢钠。胰高血糖素、皮质醇可暂时升高血糖。氯甲苯噻嗪,每日15mg/kg,分3次口服,可控制某些病人的低血糖。 对于严重的病例可尝试肝脏移植。
【产前诊断】
可通过胎儿肝活检测定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通常在孕18~22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