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血液科医学进展 > 大B细胞淋巴瘤的未来是否会改写?

大B细胞淋巴瘤的未来是否会改写?

2015-05-25 23:11 阅读:1201 来源:医脉通 作者:林* 责任编辑:林夕
[导读] 在癌症治疗中,初始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是一个重要治疗目标也是总生存期的预后因素。在一些血液学恶性肿瘤中、通过PCR方案对疾病进行分子监测评估治疗缓解深度、检测微小残留疾病、鉴定复发风险增加的患者、其灵敏度高于常规放射影像。

    在癌症治疗中,初始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是一个重要治疗目标也是总生存期的预后因素。在一些血液学恶性肿瘤中、通过PCR方案对疾病进行分子监测评估治疗缓解深度、检测微小残留疾病、鉴定复发风险增加的患者、其灵敏度高于常规放射影像。

    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外周血中BCR-ABL融合基因的RT-PCR评估通常用于评估微小残留疾病,并指导治疗决策。然而,目前尚没有开发出可用于治疗实体瘤或淋巴恶性肿瘤的类似分子疗法。

    鉴定和定量癌症患者血液中的游离循环肿瘤细胞DNA的技术为许多恶性肿瘤,包括淋巴瘤,未侵袭分子疾病的监测提供了新的机遇。外周循环中肿瘤相关性核酸含有这些肿瘤患者的体细胞基因组变异,因此能提供高度特异性的肿瘤生物标记。然而,循环肿瘤DNA的分析在方法学上具有挑战性,并要求在技术上高度灵敏,因为肿瘤特异性DNA的微小片段存在于正常游离DNA中。

    技术的进步为使用循环肿瘤DNA技术进行癌症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机遇。循环肿瘤DNA的临床应用包括治疗反应的监测,早期复发的检测,以及新出现的治疗抵抗的确定,未来几年随着循环肿瘤DNA分析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进步,这些方法的应用范围有可能不断扩大。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是R-CHOP(利妥昔单抗加CHOP)化学免疫治疗方案,末期PET-CT成像治疗是用来记录完整的代谢反应。虽然大多数患者达到一线治疗完全代谢反应,但高达40%的患者最终出现疾病复发。最佳的监控是定期临床随访,但目前认为连续成像是毫无帮助。没有数据显示,对亚临床显示器检测复发的早期干预可改善预后。然而,这种方法的测试要求有可靠的亚临床疾病检测,以便在疾病负荷较低时都能获得治疗。

    在《The Lancet Oncology》杂志中,Mark Roschewski及其同事报告了循环肿瘤 DNA 可作为一种应用于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新的疾病分子监测的方案。研究者通过新一代测序表征免疫球蛋白基因的肿瘤特异性VDJ重组,回顾性定量检测了许多血清样本中循环肿瘤DNA.从血清中清除治疗两个周期的循环肿瘤DNA的失败与增加的复发可能有关。

    此外,在治疗后监测可检测到循环肿瘤DNA的患者比那些未能检测到循环肿瘤DNA患者的疾病复发风险要高。重要的是,出现临床疾病迹象之前,监测循环肿瘤DNA存在的中位时间为 3.5 个月(范围:0 - 200),强调循环肿瘤 DNA 分析亚临床复发检测的潜力(图)。

    这种方法的潜力是显而易见的;然而,Roschewski及其同事们的研究也有一些注意事项。在此分析中,患者接受异构治疗(加或不加利妥昔单抗)和样本采集的回顾性材料严禁样品加工和处理。分析前因素可对循环肿瘤 DNA分析有实质性影响;血浆被认为优于血清,应在血液收集后及时处理和存储,以防止细胞溶解和释放的循环DNA 使游离DNA 含量增加。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对比了 CT 扫描肿瘤 DNA与 PET-CT扫描循环肿瘤 DNA,证实前者强于后者。这就是现在评估治疗反应的最佳成像方案。

    研究中出现两个假阳性结果,强调需要对这一方法进行灵敏度和特异性验证,以及后期临床进展相关基础上的循环肿瘤DNA分析检测范围标准化。

    循环肿瘤DNA分析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超越VDJ重组的简单评估,并允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潜在基因组的非侵入性的分子特性。该技术可以帮助推定驱动突变检测,允许病情恶化时基因组变异的连续监测,并能深入了解其治疗耐药机制,以便采用新的治疗方法。

    目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调查监测循环肿瘤的DNA是否可以使用,以改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微小残留病监测与 BCR-ABL RT-PCR 技术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应用,需要进行许多精心设计的临床试验,来实现这种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专注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优化和标准化分析,基于循环肿瘤DNA的方法也需要类似的努力,以建立最佳的测试时间表,并确定高危人群以及那些极有可能通过适当设计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治愈的患者。

    编译自:Large B-cell lymphoma: is the future written in the blood? The Lancet Oncology. 2015.5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